导图社区 政治考研 唯物史观 导图
政治考研 马原部分 唯物史观 导图,整理了 社会结构理论、社会主体理论、社会动力理论的内容,大家可以学起来哦。
编辑于2023-04-22 19:33:12 四川省唯物史观
社会结构理论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物质生产方式、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
物质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人口因素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意识
概念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特点
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具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但不管怎样变化、发展,其根源总是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中。
结构
根据不同的主体,社会意识可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根据不同的层次,社会意识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又存在社会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其中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自然科学和语言学、形式逻辑等一部分社会科学不服务于特定经济政治制度和特定阶级,因而属于非意识形态。
辩证统一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
但社会意识具有其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生产力&生产关系
生产力
概念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特点
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基本要素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劳动资料
概念
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地位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和客观依据。
劳动对象
概念
它是指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对之进行加工,使之变为使用价值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包括未经加工的自然物和已经加工的物体。
地位
劳动对象一方面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劳动只有同劳动对象相结合,才构成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劳动对象又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程度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一种标志,不同的劳动对象直接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生产资料
劳动者
概念
它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
地位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
第一,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与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因素相结合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第二,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
概念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地位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内容
生产关系包括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前提决定的。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当一种生产关系还能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是不会灭亡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继续发展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 (理解为生产关系)
概念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概念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构成
(1)观念上层建筑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2)政治上层建筑
①政治法律制度: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
②设施和政治组织: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
③国家政权是核心。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国家
起源
①国家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和社会完全统一之日,也就是国家消亡之时。国家的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②国家是阶级不可调和的产物。在阶级已经产生且矛盾冲突愈演愈烈的形势下,为了把阶级斗争限制在一定“秩序”之内,国家作为强制性的力量应运而生。
实质
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它是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强制性的暴力机关,以保障其在政治上也成为统治阶级。
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一,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第二,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第三,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它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体理论
历史观
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人是现实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
概念
①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②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
④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④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个人的作用
①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②在社会发展中,所有个人都起到一定作用。
③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历史人物的作用
①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
②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③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的制约。
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无产阶级领袖不同于以往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因为他们所代表的是历史上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他们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无产阶级领袖是人而不是神,必然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有时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事物。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同样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一方面,要高度肯定他们带领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大功绩;另一方面,又应指出他们在认识和行动上所存在的历史局限性,包括不回避他们的错误和失误。
社会动力理论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社会形态的质变、历史的火车头:革命
广义的社会革命是指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基础上的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重大变革。 狭义的社会革命主要是指社会形态的变更,即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
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部分质变,是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历史的有力杠杆,: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革命的深刻影响
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二是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三是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了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生活主体、生活资料、生活时间和生活空间,从而引起生活方式发生新的变革。
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主要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2.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1)双刃剑
科学技术能够通过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于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技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还有一种情形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2)认识运用
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首要的就是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技为人类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