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教育法律基础 含义,构成要素,类型 教育法律关系,责任,救济 依法执教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改革 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概述 改革的目标 理论基础 基本理念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八章:德育
一、概述
概述
含义
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广义
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
狭义
学校德育
教师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实质
将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转化为 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
意义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功能
德育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社会性功能
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影响的政治积极文化功能等
个体性~
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
享用性功能是其中的本质体现和最高境界
教育性~
此功能的实现 = 整个教育活动精神本质的体现
对德智体美育有促进作用
目标
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检验德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
功能和特征
决定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导向、选择、激励、协调、控制、评价
特征
历史性、社会性、价值性
主要依据
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受教育者思德德行的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心理特征
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1993.《小学德育纲要》 1995.《中学德育大纲》
小学目标
中学目标
对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内容
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选择依据
德育目标
决定德育内容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
决定深度和广度
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
决定针对性和有效性
考虑文化传统的作用
基本内容
公德、私德、职业道德 教育
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 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生活辅导,择业指导
爱国主义教育
理想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自觉纪律教育
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
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二、过程
本质: 个体道德社会化和社会道德个体化 的统一过程
内涵
教育者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
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区别
德育过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
品德形成过程:受教育者思德结构不断建构与完善的过程
联系
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 德育过程是对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调节与控制
德育过程的最终目的 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德
构成要素与矛盾
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矛盾
基本矛盾
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基本规律
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心理因素构成
知,品德认识(道德认识)
基础
意,品德意志(道德意志)
精神力量
情,品德情感(道德情感)
内部动力
行,品德行为(道德行为)
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知情意行的发展顺序
一般: 知为开端,行为终结
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学生思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 对外界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也是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础: 活动和交往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三、德育原则
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主要原则
向导至(致)尊,正因机(积)智
导向性原则
德育时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
要求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疏导原则
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她们积极向上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严要有度,有方,有恒
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能迁就学生
长善救失原则(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通过发扬学生的优点来克服其缺点
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觉进行自我修养
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教育影响的)
要统一学校内部/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因材施教原则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根据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知行统一原则
提高学生的思德认识
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健全规章制度,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苏联,马卡连柯的成功教育的经验总结 “平行教育原则”
班级管理的原则里也有
建立健全学生集体
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开办集体活动)
加强个别教育,将二者辩证统一起来
四、途径与方法
概念
教育者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 =等于组织形式
主要途径
思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社会实践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
少先队、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班主任工作
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
榜样示范法
陶冶教育法
实际锻炼法
品德修养知道法(自我修养法,指导自我教育法)
品德评价法
角色扮演法
合作学习法
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五、模式
德育实施过程中 道德与德育理论、内容、手段、方法、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
德育模式
认知发展模式(认知模式)
体谅模式
价值澄清模式
学生自己推理判断,教师不做任何主观判断
社会学习模式(社会模仿模式)
六、附录,节选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指导思想
习近平......
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
坚持遵循规律
坚持协同配合
坚持常态开展
总体目标
初中目标
理想信念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途径和要求
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
活动育人
实践育人
管理育人
协同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