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5、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数二线性代数,汇总了求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相似与对角化的知识,大家也可以用于备考复习。
编辑于2023-04-24 10:16:03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细枝末节
隐藏条件挖掘
相似
1、列向量线性无关
2、题干有Aα=kα表达式
这个条件也暗示了矩阵A的特征值
题干提供矩阵表达式
隐藏了λ(求出来)
矩阵法
1、令A矩阵任意特征值和所对应的特征向量为λ和α(α≠0)
矩阵就一定有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2、改造表达式
1、表达式两边同时乘α
2、将其中的Aα用λα替代
公式:Aα=λα
3、根据α≠0,求出λ
行列式法
1、表达式两边直接求行列式
2、行列式内部改造成特征方程形式(|λE-A|=0)
基本概念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定义:Aα=λα
1、A是n阶矩阵,α是非零的n维列向量
2、若等式成立
特征值λ:是A的一个特征值
特征向量α:是属于A矩阵的特征值为λ的一个特征向量
特征值互不相同时,与之对应的特征向量相互线性无关
特征值与矩阵公式
特征多项式与特征方程
|λE-A|:称为矩阵A的特征多项式
|λE-A|=0:称为A的特征方程
E是单位矩阵(对角矩阵+主对角线上元素均为1)
相似与对角化
相似
概念:
性质
必要条件
秩相等:r(A)=r(B)
行列式相等:|A|=|B|
特征值相同
迹相等:即主对角线元素和相等
拓展性
A+kE 与 B+kE 相似
|A+kE| = |B+kE|
r(A+kE) = r(B+kE)
传递性
1、A、B相似
2、B、C相似
满足1、2两点,则A、C相似
前提:A、B相似
相似矩阵的特征向量
1、矩阵相似,即两个矩阵的特征值相同
2、核心公式:
对角化
概念:
常考点:当A矩阵可对角化,A矩阵的秩、行列式与对角矩阵相同 ∴凡是涉及与A矩阵有关的行列式、秩、矩阵加减乘法运算时,都可以将A矩阵换成对角矩阵来处理 例如:求KA+KE、r(kA±kE)的秩和|kA±kE|的行列式
判定条件
充分必要条件
特征值皆不相同,矩阵一定能对角化
矩阵为实对称矩阵
如果n重根的特征值有n个不同的特征向量,则一定能对角化
特征值有相同的情况
求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抽象矩阵
核心方法:Aα=λα
类型
矩阵A某行的元素和已知
1、矩阵A展开
2、α展开一列
根据元素和,凑出α
3、元素和(常数项展开一列)
矩阵A的线性方程组的通解已知
1、根据通解结构,可知Ax=0的基础解系, 由基础解系,则可以得到特征值为0的特征向量
2、根据特解,得出相应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具体矩阵
1、先求特征值
通用方法:由特征方程|λE-A|=0,求出n个特征值λ(n阶矩阵有n个特征值,可能有重根的现象)
技巧:以三阶矩阵为例 1、分析:两行/列加加减减,使得某行/列两个含λ的元素有倍数关系,且使第三个不含λ的元素为0(重点) 2、后续就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第一步至少是两行加加减减,至多是三行加加减减)
特殊情况
直接得出特征值
若是上/下三角矩阵和主对角矩阵,特征值就是主对角线上的元素
若r(A)=1,
λ1=矩阵主对角线上的元素和
拆解法
特征:A的特征值不好求
方法(P129)
将A拆成 B矩阵+kE
求A 伴随矩阵/逆矩阵/相似矩阵的特征值
2、再求特征值相对应的特征向量
通用法:(λE-A)x=0,解出的基础解系即为该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
解基础解系时,可以一开始就让系数矩阵的某一行全为0
特殊情况
两个特征向量已知,另一个未知
未知特征向量的特征值不能与已知特征向量的特征值相同
注意事项
已知的两个特征向量:特征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未知的特征向量:特征值必须与另外两个不同(保证正交)
1、假设未知的特征向量为γ=(x1,x2,x3)
2、建立齐次方程组(借助特征向量正交为0):
3、求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即为特征向量γ)
一个特征向量已知,另外两个未知
注意事项
已知的两个特征向量:特征值必须相同
未知的特征向量:特征值必须与另外两个不同(保证正交)
1、假设λ1=λ2所对应的未知特征向量为γ=(x1,x2,x3)
2、建立齐次方程组(借助特征向量正交为0):
3、求出方程组的两个基础解系(分别对应λ1和λ2的特征向量)
以矩阵只有三个特征向量为例
相似与对角化
A矩阵的相似对角化和正交对角化
相似对角化:求A对角化的对角矩阵和 使A相似对角化的可逆矩阵P
A矩阵为具体矩阵
矩阵元素不含未知参数
1、求出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2、可逆矩阵P:列向量由A矩阵的特征向量组成
3、对角矩阵:列向量由A矩阵特征向量所对应的特征值组成
顺序要一致(特征向量和特征值一一对应)
矩阵元素含未知参数
已知λ为n重特征值:根据λE-A的秩推出未知参数
已知特征值λ与特征向量α:联立Aα=λα方程组,求出未知参数
求出参数(预处理)
A矩阵为抽象矩阵
1、求出A矩阵的相似矩阵B和可逆矩阵P1
1、列向量线性无关
2、题干有Aα=kα表达式
这个条件也暗示了矩阵A的其中一个特征值
2、求B的特征值(构成对角矩阵)和特征向量(构成可逆矩阵P2)
3、由于A、B相似,因此A矩阵的特征值、对角化矩阵与B矩阵相同
4、求出使A对角化的可逆矩阵P
求A的特征向量
相似传递性法
正交对角化:求A对角化的对角矩阵和 使A矩阵正交对角化的正交矩阵P
概念
核心公式:
正交矩阵P:列向量由A矩阵单位化后的特征向量组成(部分特征向量在单位化前需要Schmidt正交化)
与相似对角化步骤唯一多出的步骤(正交化和单位化)
对角矩阵:列向量由A矩阵特征向量所对应的特征值组成
顺序要一致(特征向量和特征值一一对应)
特征值相同的特征向量需要判断是否需要正交化:特征向量两两正交(内积为0)则不需要正交化,直接进行单位化即可。
Schmidt正交化
1、令β1=α1
假设α1、α2、α3特征值相同,且不正交(向量内积≠0)
单位化:
A与B相似
分析A、B是否相似
用相似的必要条件分析
秩相等:r(A)=r(B)
行列式相等:|A|=|B|
特征值相同
迹相等:即主对角线元素和相等
选择题常见考察点
分析A、B矩阵是否可以对角化
若A能对角化,要让A、B相似的话,则B也必须能对角化
1、求出A、B矩阵的特征值:特征方程|λE-A|=0
2、根据特征值判断A、B是否可以对角化:r(λE-A)=?
分析: 1、特征值是否相同; 2、n重特征值是否有n个不同的特征向量
求可逆矩阵P,使A、B相似
对角化法:A、B均可对角化
1、求出使A矩阵对角化的可逆矩阵P1:
2、求出使B矩阵对角化的可逆矩阵P2:
3、联立①②,得到可逆矩阵P
方程组法:
A、B均不能对角化
A、B相似,判断A、B变形矩阵的相似情况
对需要判断的矩阵的左/右位置添加单位矩阵
将矩阵改造成题干已知相似的矩阵
与A矩阵有关考法
求A矩阵的未知元素
一般方法
1、直接求A矩阵的特征值:|λE-A|=0
2、分析每个特征值的秩:r(λE-A)的秩
特殊情况
已知某一特征向量α
1、假设α所对应的特征值为λ
2、Aα=λα:方程组展开求未知元素和λ
已知某一特征值λ
特征值为0(行列式法):|A|=0
n重特征值:分析该特征值r(λE-A)的秩
假设λ为二重特征值,则A矩阵满足对角化的前提是:n-r(λE-A)=2 ∴通过分析r(λE-A)的秩,可以得出未知元素的取值
反求实对称矩阵A
1、由题干获取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重难点)
两个特征向量已知,另一个未知
未知特征向量的特征值不能与已知特征向量的特征值相同
注意事项
已知的两个特征向量:特征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未知的特征向量:特征值必须与另外两个不同(保证正交,内积为0)
1、假设未知的特征向量为γ=(x1,x2,x3)
2、建立齐次方程组(借助特征向量正交为0):
3、求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即为特征向量γ)
其中一个特征向量已知,另外两个未知
注意事项
已知的两个特征向量:特征值必须相同
未知的特征向量:特征值必须与另外两个不同(保证正交,内积为0)
1、假设λ1=λ2所对应的未知特征向量为γ=(x1,x2,x3)
2、建立齐次方程组(借助特征向量正交为0):
3、求出方程组的两个基础解系(分别对应λ1和λ2的特征向量)
以矩阵只有三个特征向量为例
2、根据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求出A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