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部规律性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认识世界的高级形式。
编辑于2023-04-25 19:56:21 辽宁思维
第一节 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一)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部规律性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认识世界的高级形式。
(二)特征
1、思维的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一定的媒介、知识和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因为思维具有间接性,所以我们能够以间接的形式去推知过去、认识现在和预测未来。
2、思维的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人们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二、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全面地看待问题,了解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遇事能从各个不同角度去分析、研究再得出结论,这是思维的广阔性的表现。
2、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思维的独立性的表现。
3、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善于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灵活地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地去处理和解决问题,这是思维的灵活性的表现。
三、思维的分类
(一)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分类
1、直观动作思维 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 利用头脑中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 是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二)根据思维探索的目标和方向分类
1、集中思维 集中思维也称为辐合思维、求同思维,它是将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者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者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活动。
2、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也称为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或多项思维。这种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者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者假说。
(三)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分类
1、常规性思维 常规性思维也称为再造性思维,它是运用人们常用的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具有再造性的特点。
2、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用创造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一般能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曹冲称象和司马光砸缸)
(四)根据思考步骤和过程是否清晰分类
1. 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也称为非逻辑思维,它是一种没有完整的分析过程与逻辑程序,依靠灵感或顿悟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和结论的思维。
2. 分析思维 分析思维也称为逻辑思维,它是一种严格遵循逻辑规律,经过仔细研究逐步分析,最后得出明确结论的思维。
四、思维和语言的联系
1、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离不开思维
(1) 思维离不开语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思维以语言为工具。 ② 思维的成果需要语言来巩固。 ③ 语言可以帮助思维逐步深化。 ④ 语言可以帮助思维条理化。 ⑤ 语言可以帮助将思维成果传递给别人。
(2)语言离不开思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都依赖于思维。 ② 语言的交际过程依赖于思维。
2、思维和语言的区别
第三节 思维的一般规律
一、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概念
解决问题就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心理学家对解决问题的研究是为了了解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和影响解决问题的各种因素,分析创造性思维所包含的各种心理成分等。
(一)分析与综合
1.分析与综合的概念
(1)分析的概念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和现象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或个别属性的过程。
(2)综合的概念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和现象的各个组成部分或各种属性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的思维过程。
2.分析与综合的联系
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的过程。分析中有综合,分析要以综合为前提;综合中也有分析,综合是以分析为基础的。总之,分析与综合是认识事物和现象的基本手段和方法。
(二)比较与分类
1.比较
(1)比较的概念。 比较是在头脑中确定事物或现象之间存在异同的思维过程。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同一性和差异性,这就为比较提供了前提。 分析与综合是比较的基础。没有分析与综合,就无法进行比较。比较可以在同一类事物或现象中进行。
(2)比较的形式。 比较有两种形式,即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把现在与过去的情况进行比较,是纵向比较;把现在的或某时的此事此物与彼事彼物进行比较,是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有助于发现变化,横向比较有助于找到差异。
(3)比较的规则。 进行比较时,应遵循以下规则: ① 相互比较的事物或现象必须在性质上有联系。 ②应始终按照同一标准进行比较。 ③ 在比较的事物或现象中,至少要有一种事物或现象是熟悉的。 进行比较时,利用语言提示有利于获得正确的比较结果;为了使比较顺利进行,比较最好从差异点开始。
2.分类
(1)分类的概念。 分类是在头脑中依据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将其归入适当的类别中去的思维过程
(2)分类的规则。 进行分类时,应遵循以下规则: ① 必须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内部特征和本质属性进行分类。 ② 应自始至终使用同一个标准进行分类。
(三)抽象与概括
1.抽象与概括的概念
(1)抽象的概念。 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抽取出来,并舍弃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
(2)概括的概念。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
2.抽象与概括的联系
抽象与概括是彼此紧密联系的。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抽象就不能进行概括。抽象和概括的目的都是揭示事物的本质。通过抽象与概括,我们可以抽取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加以综合并推广到其他同类事物。
(四)具体化与系统化
1. 具体化的概念 具体化是在头脑中把抽象、概括出来的概念、原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的思维过程。
2.系统化的概念 系统化是在头脑中把具有相同本质特征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程序归入一定类别系统中去的思维过程。
二、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
(一) 概念
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及对具有这些属性的事物的概括反映的思维形式。 每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外延指属于这一概念的所有事物即概念的范围。
(2)概念的掌握
概念形成:指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从大量具体实例出发,对得到肯定的一类实例加以概括,抽取共同的属性,最终形成一个概念的过程 概念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必须能辨别概念的正反例证,二是成人对学生的反应邀给予肯定或否定。
概念同化:就是利用头脑中已经掌握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去接受一个新的概念 小学生入学后,随着知识的增加,概念同化逐渐成为他们掌握概念的主要方式。
(二)判断
判断是用概念去肯定或否定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在判断的基础上进行的吗,它表现为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我们是学生”
(三)推理
1. 推理的概念 推理是从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是我们间接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途径。
2.推理的类型
(1)归纳推理。从特殊事例出发,推导出一般原理的思维形式是归纳推理。
(2)演绎推理。从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特殊事例的思维形式是演绎推理。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是相互联系的。
(3)类比推理。从某个特殊的事例推导出另一个特殊事例的思维形式是类比推理。
3.推理的要求 要获得正确的推理,有两个要求:一是推理的材料要真实可靠;二是推理的过程要合乎逻辑。
三、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
1.迁移的作用
2.问题的特征
3.原型启发的作用
4.定势的作用
5.功能固着的作用
6.动力的强度
四、解决问题中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创造性活动中应用新的方案和程序,创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与创造活动相联系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包括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四个阶段。
解决问题中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1.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
2.多有直觉思维出现
3.创造想象参与
4.多有灵感出现
五、思维规律在自我教育中的运用
(一)积极参加各种创造性活动
(二)努力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勇于大胆猜想
1.发挥想象力
2.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项思维
3.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
4.大胆质疑
5.学会反向思维
逆向思维的特点
1.普遍性
2.批判性
3.新颖性
(三)学会捕捉灵感
1.长期准备工作
2.抓住灵感出现的最佳时机
3.拜托习惯思维的束缚
4.随时携带必备工具
5.保持乐观、镇静的心情
二、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1、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 逻辑思维为主过度 (2)学生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2、小学生思维概括水平的发展
(二)教学中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发展学生的言语 2、丰富小学生的感性经验 3、运用变式和比较,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4、培养小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5、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