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近代史·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及边疆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是指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无力,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编辑于2023-04-28 16:47:08 山东省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中国近代史·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及边疆危机
一、 中法战争
1、中法战争的起因:法国入侵越南
(1)1862年,法国迫使越南签订《西贡条约》,将南圻【yin】变为殖民地。1870年代法国北侵,因中国是宗主国,越南皇帝求援,中越边境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援越抗法。
(2)1870年代法国北侵,因中国是宗主国,越南皇帝求援,中越边境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援越抗法。
(3)1883年,法国扩大侵略,逼签《顺化条约》,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如此一来,中法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2、第一阶段(1883年山西城之战——1884年5月《李福协定》)
清廷内部形成了主战与主和的两派。
主战派:左宗棠、曾国荃、张之洞、张佩纶主战
主和派:李鸿章、奕䜣
【甲申易枢】因1884年中法战争前期的军事失败而引发的清朝中枢权力的动荡。1884年(甲申年)慈禧太后借口前线战事的失利,一举以“委靡因循”的罪名,将以奕䜣为首的军机大臣全部罢黜,代之以礼亲王世铎为首的军机处领班大臣,并谕令军机处遇有重要事情,会同醇亲王奕譞商办。又命贝勒奕劻主持总理衙门,并封庆郡王,从而改变了领班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的做法。新军机处及总理衙门唯太后之命是从,所以 “甲申易枢”后,慈禧太后的权势进一步扩大,实际标志着慈禧专权统治的确立。
联系“辛酉政变”记忆。一个是1861年咸丰死后,一个是1884年中法战争前期。 一个是奕䜣上位,另一个是奕䜣失势
【李福协定】中法战争前期中法两国针对越南问题而签订的条约。1884年5月11日,李鸿章与法国海军舰长福禄诺分别代表中法两国政府,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议简明条款》(又称《李福协定》)。
主要内容有: 1、清政府不加过问法国与越南之间的“所有已定与未定各条约”; 2、中越边境开埠通商; 3、中国军队自北越撤回边境。该条约的签订,表明了清政府对法国侵略的妥协屈服。
【观音桥事变】1884年中法战争前期法国强占越南北黎地区的事件。因《李福协定》规定了中国将从越南撤军,而并未规定具体时间;但法国军队迫不及待,武装强占北黎(中国称之为观音桥),驻北黎的清军被迫还击,两次打退法军进攻,这次事件被称为“北黎冲突”或“观音桥事变”。法军以此为借口向中国开战并企图勒索更大的权益。
3、第二阶段(1884年封锁基隆港——马尾海战)
【马尾海战】 1884年中法两国海军在马尾展开的海战。1884年7月,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利用中法交涉的时机,率舰队主力驶入福州马尾港,与福建水师停泊一处,会办福建海疆事务张佩纶和船政大臣何如璋举措失宜。8月23日,停泊马尾的法国舰队开炮轰击,中国海军仓促应战,军舰被击沉七艘,官兵伤亡七百余人。次日,福州船政局被轰毁。8月26日,清政府被迫对法国宣战
4、第三阶段(1884年8月26日中国正式宣战——1885年4月中国下令停战)
法国两线进攻:“东攻台北,西取谅山”。
清政府的应对方针:沿海防御、陆地反攻
【镇南关大捷】中法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广西镇南关击败法军的一次著名战役。1885年2月,法军攻占谅山后进犯广西镇南关。帮办广西军务的老将冯子材,利用关前险要地形,筑墙挖沟,积极备战。3月23日,法军司令尼格里率部2000余人分三路进犯,均被清将苏元春、王孝祺等部击退。24日,法军主力猛扑关前,冯子材部英勇杀敌,在越南民众支持下,大败法军。次日,乘胜追击,克谅山等地。法国茹费理内阁因此倒台。
5、中法战争的结局:《中法新约》
1885年6月9日,清北洋大臣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共10款。
主要内容: (1)清政府承认法国是越南的保护国; (2)在中越边界保胜以上和谅山以北指定两处为通商地点,允许法国商人居住并设领事; (3)降低中国云南、广西同越南边界的进出口税率; (4)日后中国修筑铁路应向法国商办; (5)法军退出台湾、澎湖。 这标志着中国放弃了对越南的宗主权,从此法国侵略势力也伸入云南和广西
6、如何理解中法战争中“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1)战场形势:镇南关大捷,陆地作战顺利,本可以乘胜追击
(2)对法国冲击很大,法国内阁倒台,本可以提出平等、合理的要求
(3)清廷内部两派,主和派占上风,怕生事端,错失良机
《中法新约》,法国人没有想到的胜利。
二、 中日战争:甲午战争
1、日本对朝侵略
(1)甲申政变: 1884年日本策划朝鲜开化党亲日贵族集团发动的政变。1884年12月4日晚,金玉均等开化党人利用邮局落成举行宴会的机会,杀害闵妃政府的大臣,伙同日本入宫,挟持国王,组织亲日政权,史称“甲申政变”。后在闵妃集团的请求下,驻朝鲜清军出兵援助,击退日军,金玉均等逃亡日本,政变失败。后日本借此要挟清政府签订《中日天津会议专条》。
(2)《中日天津会议条例》:亦称“天津条约”、“朝鲜撤兵条约”。1885年日本与中国争夺对朝鲜的宗主权达成的协定。1884年12月4日,驻朝日军支持亲日派发动政变(甲申政变),驻朝清军应朝鲜政府之请,镇压了政变。日本乘机要挟清政府谈判。1885年4月18日,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与清政府全权代表李鸿章在天津签订条约。主要内容为:中日同时从朝鲜撤兵;将来朝鲜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相行文知照。朝鲜被置于中日两国的共同保护之下,后来日本利用这一条款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
(3)导火索:1894年东学党起义两国同时派兵,平息后中国建议同时撤兵。日本蓄意扩大事态,不仅断然拒绝,而且提出中日两国共同监督朝鲜内政改革的无理要求。
2、清政府的内部斗争及其对日政策
后党:慈禧太后在1889年“归政”光绪帝之后,始终没有放权,并把朝内和地方上的实权人物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后党”集团。后党主要是荣禄、李鸿章、刚毅、孙毓汶、徐用仪等人,控制着军政实权,宫内则有总管太监李莲英。慈禧通过醇亲王奕譞及其亲信孙毓汶掌握朝政。
他们低估了日本的侵略意图,没有备战的意识。
帝党:年轻的光绪皇帝自登基以来,一直是慈禧太后的傀儡,即便在1889年亲政之后,依旧处于无权的地位。为了改变这种受制于人的处境,他依靠自己的师傅翁同龢,集结了部分官僚,与慈禧太后争衡,时人称为“帝党”。
帝党的核心人物多是光绪皇帝的近臣和翁同龢的门生故旧,主要是志锐、文廷式、汪鸣銮、长麟、张謇等官僚士绅,以翁同龢为首领,掌握着发布上谕的权力。他们多为词馆清显和台谏要角,既担忧国家的前途命运,很希望通过改革内政和整军备战来增强国力;又想趁机增强光绪皇帝的权力和扩大自己的影响。他们不断利用清议来催促政府整顿弊政和备战自卫。
李鸿章实际上处在二者之间。但总体上倾向于后党。一是遵从慈禧之命;二是保存实力
3、战争前夜:
日本的外交活动:
(1)俄国:尊重俄国在朝鲜的利益。
(2)英国:日本保证不与俄法结盟,中日开战后不侵犯上海及长江流域,与英国达成了“谅解”。1894年,英日两国签订《日英通商航海条约》,规定英国取消在日本的租界和领事裁判权,并提高英货进口的关税税率。取消了英国在日本的治外法权,也为1902年英日同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德、法、美
4、第一阶段(1894丰岛海战至黄海海战),战场在朝鲜国内和黄海
(1)丰岛海战:1894年7月25日,日本挑起战争。操江号被俘获,高升号被击沉。
(2)成欢之战(牙山之战):丰岛海战当日,日军进犯驻牙山的清军。寡不敌众,北走平壤。
(3)平壤之战:牙山之战后,清军退守平壤。9月15日,日军以山县有朋为司令兵分四路进攻平壤。此战之后,朝鲜全境均被日军控制。
(4)黄海海战:9月17日,日本海军偷袭黄海海面上的北洋舰队。战斗持续5个多小时,中国沉毁军舰五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殉国;日本五艘军舰重伤。此战之后,北洋舰队还有一定战斗力,李鸿章命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保存实力。放弃了制海权。
5、第二阶段(黄海海战后至辽东半岛失陷)
(1)辽东之战:黄海海战后,日本兵分两路进犯中国东北。一路以山县有朋为司令,一路以大山岩为司令,从花园口登录进攻旅顺、大连。1894年,旅顺失守,日军连续四天进行大屠杀。
(2)威海卫之战:黄海海战后,北洋大臣李鸿章令海军“保船制敌”,使北洋舰队死守威海卫军港内。1895年1月,日本陆军2万人在海军掩护下登陆荣成县成山头,先后占领威海南、北岸陆路炮台,并以军舰严密封锁港口,用大炮轰击港内的北洋舰队,定远、靖远等舰先后被击沉。2月,北洋海军中的洋员煽动部分士兵、水手哗变,诱逼海军提督丁汝昌投降,后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余部向日本投递降约书,向日本交出所剩军舰物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3)辽南之战:1895年初,为了挽救辽东败局,清廷启用湘军旧将,希望挽回颓势。两江总督刘坤一率6万军队赴辽作战。但湘军和淮军一样,溃不成军,辽东半岛全部为日军所占。
6、甲午战争的结果
《马关条约》:又称《春帆楼条约》。1895年清政府和日本签订的关于结束甲午战争的不平等条约。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宗光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主要内容:(1)中国承认朝鲜是“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2)中国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3)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4)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5)日本可在通商口岸设厂。该条约适应了列强对中国输出资本的需要,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和民族危机。
【反割台斗争】甲午战争后台湾人民反对割让台湾、抵抗日本侵略的斗争。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规定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割让日本,举国共愤。台湾人民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让台”,台湾士绅丘逢甲等倡导成立“台湾民主国”,并操办武装御守。1895年6月2日,清政府派李经方与日本签订交割证书。日军进入台湾,基隆、台北相继失陷,台湾巡抚唐景崧逃至厦门。帮办台湾军务刘永福与义军首领徐骧率部抵抗南下的日军,徐骧和守将王德标均力战阵亡,刘永福弃军内渡,台南失守,台湾全部沦陷。
7、甲午战争的影响
划分势力范围
(1)三国干涉还辽:俄、法、德三国。日本被迫还辽,但索取3000万两“赎辽费”
(2)《中俄密约》:1896年。中俄两国共同军事对日;战争期间,中国所有口岸向俄国开放;中国允许俄国在东北修建铁路;无论战时或平时,俄国可在该铁路运送军队及军需。
(3)中俄共同修建中东铁路:1896年签订合同,由俄国负责修筑和经营中东铁路。俄国在铁路沿线享有派驻警察、开采煤矿和兴办其它工矿企业的权利。——此后,列强纷纷在中国强占港湾、抢夺铁路修筑权和划分势力范围。
(4)中德《胶澳租界条约》:1898年签订。将胶州湾租给德国,租期99年,完全由德国管辖;允许德国在山东境内修筑两条铁路;山东境内之事务,德国享有优先承办权。德国强占了胶州湾,将山东省变成了其势力范围。
(5)中俄《旅大租地条约》《续订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旅顺口、大连湾及其附近海面租给俄国25年;租借地以北设立中立区,相关事务俄国有优先承办权;允许中东铁路延伸至旅顺口、大连湾。这样,辽东半岛及东北全境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
(6)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1898年。把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及附近岛屿,即“新界”,租借给英国99年。英国还渗透威海卫,划长江流域为势力范围。
(7)日本进一步渗透福建:1898年,强迫清政府答应不把福建租让给其他国家。
(8)中法《广州湾租界条约》及渗透云南、广东、广西。1899年。
(9)门户开放: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英俄德日意法提出。既得利益,不加干涉;运载货物,按中国政府现行关税率征税;在各国势力范围内,对本国船只和他国船只一视同仁。目的是机会均等、利益均沾,保障美国的利益。
对华资本输出
1、向清政府进行政治贷款
(1)1895年俄法洋款,以海关收入作担保。俄法得以插手中国的海关管理。 (2)1896年英德洋款。36年偿还期内,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职位由英人担任。 (3)1898年续借英德洋款。英国控制各地常关45年。
2、争夺中国铁路的投资权
法国:滇越铁路。俄法:芦汉铁路。英德:津镇铁路。英美:粤汉铁路和广九铁路。
获取利润,控制铁路沿线的大片土地和资源,甚至享有铁路沿线的行政权和警察权。
3、投资中国矿山
4、在华开设工厂
8、清政府的危机应对
(1)编练新军
袁世凯:新建陆军,7000人。天津小站。新建陆军虽然沿用了淮军的营务处、营、队、哨、棚等名称,但在编制上以近代德国的陆军制度为蓝本,分步、马、炮、工、辎各兵种,全部使用国外的新式武器,延聘德国军官督练洋操。饷银每年百万两,为各军最优。
张之洞、刘坤一:自强军,2600人。按德国章程编为步兵八营、炮兵二营、马队二营、工程兵一营。
(2)整顿财政
【昭信股票】近代中国最早发行的国家公债。1898年清政府为偿付《马关条约》规定的第四期赔款,经户部奏准筹借内债。定名为“昭信股票”,寓“以昭信守”之意。发行总额达1亿两,面额包括100两、500两、1000两3种,以田赋、盐税作担保。年息5厘,分20年还清。户部设昭信局,各省设分局,办理发行与偿还事宜。全国认定数额不足500万两,而且大部分为强行摊派,流弊甚多,终使清政府停办。
(3)派遣留学生
清政府在1896年派遣了第一批赴日留学的学生13名。
三、 戊戌变法
1、康有为与变法理论
【《新学伪经考》】康有为撰述的有关维新变法的理论著作。“新”指新莽的新,“伪经”指古文经。康有为继承并发展廖平《今古学考》的论点,佐以大量考证,断定东汉以来的古文经学多是由刘歆伪造,旨在佐王莽更法立制。认为今文经是孔子真经,宣传孔子托古改制和三世进化的微言大义,为变法提供理论武器。此书在学术上推翻古文经学的“述而不作”,在政治上打击顽固派的“恪守祖训”,为变法造舆论、影响很大,但把古文经传一概斥为伪造,均被后来的学者认为是错误的。
【《孔子改制考》】1898年康有为撰述的有关维新变法的理论著作。该书认为六经皆为孔子托古改制而作,所载尧、舜、文王之诰命典章和盛德大业,皆孔子理想寄托,并非史实。认为孔子改制精义在“通三统”、“张三世”,而中国社会发展,必由“据乱世”而入“升平世”,最终达于“太平世”。断言中国欲由“据乱世”进入“升平世”,唯有变法维新。遭到士大夫的严厉批驳,曾两次焚版禁行。《孔子改制考》树立了孔子“圣人改制”的形象,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2、变法的准备
【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组织的在京举人联名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政治事件。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拟签订《马关条约》,引起全国反对。康有为联合18个省在北京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西安、练兵抗战、变法图强等主张,并请都察院代呈光绪帝,被拒。万言书被誊写散发,得到广泛传播。公车上书是戊戌变法的开端。
【《中外纪闻》】1895年8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强学会时创办的双日刊。原名《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以梁启超、汪大燮为主笔,随《京报》随送在京官员,发行量达两三千份。主要编译西报、西电,报道中外政治新闻,宣传变法维新,为顽固派所嫉恨。后被清政府查禁。
【强学会】清末成立的维新派政治团体。由康有为、文廷式于1895年8月在北京发起成立。成员数十人,有清廷官僚、维新人士、英美籍传教士等。学会10日集会一次,每次有人发表演说,呼吁变法救国。机关报为《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11月,康有为又至上海组织强学会分会。次年1月,学会及其报刊均被清政府封禁。
【《时务报》】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重要刊物之一。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总理汪康年,主笔梁启超。载有论说、上谕、奏折、中外杂志、域外报译等,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为宗旨。数月之间,风靡海内,销至万余份,后遭张之洞干涉。百日维新期间,改《时务报》为官办,康有为任督办。1898年8月8日终刊,共出六十九册。后汪康年改办为《昌言报》。
3、关于维新变法的论争
【时务学堂】清末维新派创办的学校。谭嗣同等于1897年在长沙开办,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教学内容包括经、史、诸子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法律与自然科学。在教学中宣传维新变法。成立仅数月,即受到王先谦、叶德辉等攻击。变法失败后,改为求实书院。
【《劝学篇》】戊戌运动时期张之洞发表的代表性著作。1898年刊行,分内外两篇,内篇九节,“重在务本,以正人心”,强调以中国伦常纲教之本,维系世道人心;外篇十五节,“重在务通,以开风气”,主张先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指导思想是“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主张在维护传统礼教和制度的基础上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技术和方法,反对维新变法。是集中反映洋务派思想的论著,经清政府颁行全国。
维护道统需要
4、百日维新及其失败
1898年1月1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第六次上书),请求光绪皇帝厉行变法,指出“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从6月到9月,康有为本人或代其他官员起草的变法奏折50多件,大部分都被光绪皇帝采纳,并以上谕形式发布全国。
政治方面有:删改则例,裁汰冗员,取消闲散重叠的机构;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准许百姓向朝廷上书等;
经济方面有:保护农工商业,设立农工商局,切实开垦荒地,提倡开办实业,奖励新发明、新创造;设立铁路、矿产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设立全国邮政局,裁撤驿站;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等;
文教方面有: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立学校,开办京师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允许自由创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等;
军事方面有:训练海、陆军,陆军改练洋操,裁减旧军,以及力行保甲等。
慎重起见,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维新变法中并未推行。但新政措施,除湖南巡抚陈宝箴能认真执行外,其他各省督抚大多观望敷衍,因此许多变法诏谕都成了空文。即便如此,变法运动最终还是被慈禧太后镇压。
四、 边疆危机与朝贡体系
1、边疆危机
疆防:1864年,新疆爆发了反清起事,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趁机入疆,宣布成立“哲德沙尔”(七城汗国),侵占了南疆全部和北疆部分地区。阿古柏与俄国、英国相互勾结,危害了新疆的利益。俄国还占领了伊犁等地。左宗棠分三路进疆,不久就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全部领土。清政府与沙俄交涉,最终于1881年在彼得堡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收回了伊犁地区,但仍然损失了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清政府于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设置州县。
海防:1871年,日本侵略台湾。因琉球船员被高山族人误杀,此事与日本毫不相干,但日本要求琉球国王接受其藩王的封号,并向清政府进行讹诈,派兵侵犯台湾。日本进犯台湾后,清政府接受列强的调停,被迫与日本签订《台事专条》,日本限期从台湾撤退,中国赔偿日本军费50万两。1879年,日本以武力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
19世纪70年代初清政府在边疆防务问题上的一场争论。1870年代初中国边疆危机严重,1874年清政府与日本交涉失利后,其内部围绕东南“海防”和西北“塞防”问题发生争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等提出专事海防、西部撤军节饷的主张;湖南巡抚王文韶认为应当专意塞防;陕甘总督左宗棠等提出海防、塞防并重,坚决收复新疆的主张。清廷权衡利弊后,于1875年4月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准备武力收复新疆。同时命李鸿章、沈葆祯分别督办北、南洋海防事宜。旋左宗棠挥师入疆,剿灭阿古柏势力,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全部地区;李鸿章则着力于海军的创建,但于抵御外国侵略效用不著。
2、朝贡体系中国近代史·近代史导学与两次鸦片战争
3、俄国的侵略及相关条约
【《里瓦几亚条约》】又称《交收伊犁条约》。1879年沙俄胁迫崇厚签订而未得清政府批准的条约。1871年,阿古柏入侵新疆,沙俄乘机出兵强占伊犁。1878年清政府平定阿古柏政权后,次年派遣崇厚赴俄谈判收回伊犁问题。1879年10月2日,崇厚擅自签订《里瓦几亚条约》
规定: (1)俄国归还伊犁、九城一带地方,但中国须偿付“代收代守伊犁兵费”500万卢布; (2)割让霍尔果斯河以西以及特克斯河一带的大片领土; (3)在乌鲁木齐等七处设俄国领事; (4)俄商在新疆、蒙古贸易,一律免税; (5)新开到天津和汉口的陆路贸易路线。签订条约消息传来,奕訢、左宗棠及清流官员等纷纷上奏,要求改约。清政府迫于舆论,将崇厚治罪,对条约不予批准。
【《中俄伊犁条约》】又称伊犁《改订条约》。1881年2月清政府代表曾纪泽与沙俄政府谈判收复伊犁问题的条约。其主要内容是:中国收回伊犁、特克斯河流域;中国偿付沙俄“代收代守”伊犁兵费900万卢布;俄国在新疆各城贸易“暂不纳税”,在蒙古贸易全部免税;俄国可在嘉峪关、吐鲁番两地增设领事馆;重新勘定中俄边界。新订条约争回了一些商贸权利和领土主权,但改订条约使沙俄所劫夺的中国领土和某些权益盖上了“合法”的印记。
4、日本吞并台湾及朝鲜
【《中日北京专约》】又称《台事专条》。1874年10月日本与中国清政府签订的有关台湾事件的条约。1874年中日围绕台湾问题在天津谈判,10月恭亲王奕訢与日本特使大久保利通在北京签订《北京专约》。主要内容:日本退兵;清廷赔偿五十万两;中国承认日本此次侵台为“保民义举”。这就给日本此后正式兼并琉球以口实。1879年3月,日本公然出兵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使中国东南边疆的危机进一步加深
5、英国渗透西南边疆
【马嘉理事件】又称滇案。1875年发生在云南的一起民间与英国人冲突的外交事件。该事件导致英国驻华公使馆翻译马嘉理被杀,故名。1852年英国占领缅甸后,企图寻找一条由缅甸通往中国的道路。1875年2月,马嘉理未知会云南地方官府,带领英国陆军上校柏朗等近200人武装“探路队”进入云南,行至蛮允地区时,遭当地土人盘查,马嘉理开枪打死、打伤多人,激起民愤,土人杀死马嘉理及其随行五人,英国探险队退回缅甸。1876年,英国借此事件迫清政府签订《烟台条约》。
【《烟台条约》】又称“滇案条约”、“芝罘条约”。1876年9月英国借口马嘉理案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76年9月13日,清钦差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与英国公使威妥玛在烟台签订。主要内容:(1)中国派专使赴英赔礼道歉并赔款;(2)扩大领事裁判权;(3)增开口岸。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处为通商口岸;(4)减免税金;(5)允许英国人经甘肃、青海、四川进入西藏,或由印度来藏。中英《烟台条约》扩大了英国在华特权,并使英国势力得以深入云南、西藏地区。
【中英《藏印条约》《藏印续约》】1890年和1893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承认锡金归英国保护,开放亚东为商埠,英国在亚东享有治外法权及进口货物五年不纳税等特权。从此,英国的势力侵入了西藏。
6、法国渗透越南及西南边疆
(1)1862年,法国迫使越南签订《西贡条约》,将南圻【yin】变为殖民地。
(2)1883年,法国扩大侵略,逼签《顺化条约》,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
(3)1885年《中法新约》。主要内容:(1)清政府承认法国是越南的保护国;(2)在中越边界保胜以上和谅山以北指定两处为通商地点,允许法国商人居住并设领事;(3)降低中国云南、广西同越南边界的进出口税率;(4)日后中国修筑铁路应向法国商办;(5)法军退出台湾、澎湖。这标志着中国放弃了对越南的宗主权,从此法国侵略势力也伸入云南和广西。
7、日本吞并朝鲜
(1)《中日天津会议条例》:1885年4月18日,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与清政府全权代表李鸿章在天津签订条约。主要内容为:中日同时从朝鲜撤兵;将来朝鲜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相行文知照。朝鲜被置于中日两国的共同保护之下,后来日本利用这一条款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
(2)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第一款:“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故凡有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
(3)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韩国彻底沦为日本的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