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研生化 糖原合成和糖异生
考研生化--糖原合成和糖异生,分享了磷酸戊糖途径、糖原合成等。希望此脑图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3-06-26 16:34:05 四川省糖异生
磷酸戊糖途径(胞浆)
起始物:G-6-P
关键酶:G-6-P脱氢酶
抑制剂:NADPH
缺陷:蚕豆病
不能产生ATP,但有两种重要产物
1* 5-磷酸核糖→合成核苷酸
*5-磷酸核糖:糖 & 核苷酸代谢联系枢纽
磷酸核糖 → PRPP(PRPP合成酶)
两种生成方式
G-6-P氧化脱羧(第一阶段)
人体主要通过此种方法生成
F-6-P & 3-磷酸甘油醛转移基团(第二阶段)
肌组织(缺乏G6PD)只能通过此方法
2* NADPH
①供氢体
胆固醇合成、分解
*乙酰CoA→脂肪酸 & 胆固醇
合成胆红素、脂肪酸、氨基酸、神经鞘磷脂、脱氧核苷酸、FH4
类比:胞质递氢体--①NAD+、②FAD、③NADP+,①②可供能,而③不可~
②羟化反应(生物转化)
③维持GSH还原态
蚕豆病--G6PD缺乏→RBC不能通过磷酸戊糖途径获得足够NADPH→GSH不能保持还原态→RBC易破裂→溶血性黄疸(此种溶血现象在食蚕豆(强氧化剂)后诱发)
*体内提供NADPH+H+
磷酸戊糖途径(主要)
柠檬酸-丙酮酸循环(次要)
糖原合成 & 分解(胞浆)
概述
摄入的糖类除分解功能外,大部分转变成脂肪(甘油三酯)储存于脂肪组织内,还有一小部分合成糖原
糖原是葡萄糖的多聚体,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
糖原是由许多葡萄糖基组成的大分子多糖,带有许多分支
直链:α-1,4糖苷键(糖原合酶、磷酸化酶作用位点)
支链:α-1,6糖苷键(分支酶、脱支酶作用位点)
合成
G → G-6-P → G-1-P → UDPG → 糖原(消耗ATP & UTP)
特点
需要引物(糖原蛋白),不能从单糖直接合成(类似DNA合成)
UDPG是葡萄糖的活性形式
分支靠分支酶以α-1,6糖苷键连接
关键酶:糖原合酶 → α-1,4糖苷键(只能延长直链)
活性形式:去磷酸化
激活剂:胰岛素→ 去磷酸化
抑制剂:胰高血糖素→ 磷酸化
分解--不是合成的逆反应!
关键酶:糖原磷酸化酶→ α-1,4糖苷键(只能分解直链)
活性形式:磷酸化
肝糖原(升血糖)
激活剂:胰高血糖素 → 磷酸化
肌糖原(应急)
激活剂:肾上腺素 → 磷酸化
肝有G-6-磷酸酶而肌组织没有
肝:饥饿时补充血糖(主要是12h内)
糖原→ G-1-P → G-6-P → G
肌肉:肌收缩时快速提供能量(净生成3个ATP)(糖酵解)
G-6-P进入糖酵解(绕过糖磷酸化起始步骤--1* G→3*ATP)
糖异生
原料
丙酮酸、甘油、乳酸、氨基酸
记忆:饼(丙)干(甘)+牛奶(乳)+氨基酸
甘油(→ α-磷酸甘油 → 3-磷酸甘油醛 ←→ 磷酸二羟丙酮)
步骤和耗能最少(消耗2个ATP)
*脂肪不能糖异生,但脂肪中甘油可糖异生,大部分脂肪酸无法糖异生
*饥饿 / 糖尿病时脂肪分解
氨基酸(除开生酮氨基酸Leu、Lys)
*生酮 or 生糖氨基酸
生酮氨基酸(只能生成酮体):亮氨酸、赖氨酸
生糖氨基酸(只能糖异生)
生糖兼生酮氨基酸:异亮氨酸(Ile)、苯丙氨酸(Phe)、酪氨酸(Tyr)、色氨酸(Trp)、苏氨酸(Thr)
记忆:一本落色书
乳酸(→丙酮酸)
乳酸循环(Cori循环):避免乳酸堆积、酸中毒、损失能源物质
*双胍类抑制Cori循环→乳酸酸中毒(最严重不良反应)
*乳酸循环(耗能过程:2*乳酸异生成葡萄糖消耗6个ATP)
丙酮酸→乳酸(肌)
所需NADH来自糖酵解
肌内无葡糖-6-磷酸酶:乳酸在肌内不能异生为糖
乳酸→丙酮酸(肝)
肝内糖异生活跃、有G-6-P酶(水解G-6-P → G)
主要器官:肝、肾
*G-6-P直接参与
糖酵解(→F-6-P)
磷酸戊糖途径(→F-6-P)
糖原合成/分解(→G-1-P→UDPG→Gn)
糖异生(→G)(葡糖-6-磷酸酶)
*G-6-P间接参与
三羧酸循环(G-6-P→→→丙酮酸→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
丙酮酸→ G跨越糖酵解三个能障(4个关键酶)(P.113)
一
丙酮酸羧化酶(线粒体)
仅存在于线粒体(Mito)--丙酮酸进入Mito(直接)
同有氧氧化step2
*总结丙酮酸进出Mito
①丙酮酸→乙酰CoA(有氧氧化--三羧酸循环)
②丙酮酸→草酰乙酸→ 天冬氨酸(出Mito)→ 草酰乙酸 (糖异生)(P.113)
①草酰乙酸 → 苹果酸 → 草酰乙酸(伴随NADH从线粒体→胞质)
②草酰乙酸 → 天冬氨酸 → 草酰乙酸(不伴随~)
丙酮酸→草酰乙酸(不能自由进出线粒体!)
*总结草酰乙酸
→ 柠檬酸(三羧酸循环)
*三羧酸循环中的草酰乙酸主要来自丙酮酸的直接羧化
← → 苹果酸
进mito(呼吸链):NADH的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出mito(糖异生):伴随NADH从线粒体→胞质
← → 天冬氨酸
出mito(糖异生):不伴随NADH~
→ PEP
糖异生
← → 天冬氨酸
转氨基作用
tips:带“酰”字—不能自由进出线粒体:乙酰CoA(柠檬酸-丙酮酸循环)、草酰乙酸(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脂酰CoA(肉碱脂酰CoA转移酶I)
辅因子:生物素(VitB7)
*对比
羧化:+CO2,辅因子VitB7(生物素)
脱羧:-CO2,辅因子VitB1(TPP)
变构激活剂:乙酰CoA(主要来自脂肪酸)
PEP羧激酶(存在于线粒体 & 胞质)
对比糖酵解
二 果糖双磷酸酶-1(胞浆)
别构抑制
F-1,6-DP(底物—反而是抑制剂)
*F-2,6-DP(产物—反而是激活剂)
激活
F-2,6-DP、AMP--反向调节!(F-2,6-DP是PFK-1的最强激活剂)
*F-2,6-DP--糖异生 & 糖酵解的主要调节信号!
胰高血糖素→磷酸果糖激酶-2磷酸化--失活→F-2,6-DP↓→抑制糖酵解(饥饿→糖异生↑)
三 葡糖-6-磷酸酶(胞浆)
肝内有而肌组织没有:肝糖原分解才能补充血糖
糖异生的调节(和糖酵解相反)
促进
胰高血糖素
在糖酵解,胰高~→PKA→丙酮酸激酶磷酸化而失活
*总结胰高血糖素
激活:果糖二磷酸激酶-1、PEP羧激酶
抑制:磷酸果糖激酶-2、丙酮酸激酶
乙酰CoA
在糖酵解,乙酰CoA(产物)抑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丙氨酸
在糖酵解,别构抑制丙酮酸激酶
饥饿时糖异生主要原料!
饥饿、大量运动
在糖酵解- 机体主要缺糖而不是缺能量,∴抑制
抑制
F-2,6-P↑
ATP / AMP↓
胰岛素
意义
空腹(餐后12h后)/ 饥饿(禁食 >1天)时补充血糖(最主要)
合成糖原(三碳途径)
*三碳途径(糖原合成的间接途径):进食后,大部分葡萄糖先在肝外细胞中分解为乳酸 / 丙酮酸(三碳化合物),再进入肝细胞异生成糖原的过程
*乳酸(3个C)→ G-6-P → G-1-P → UDPG →糖原
长期饥饿时肾维持酸碱平衡
肾小管上皮C有丰富谷氨酰胺
→琥珀酰CoA →琥珀酸→ 延胡索酸 → 苹果酸 → 草酰乙酸 → 糖异生
*谷氨酰胺不断分解产生NH3–肾分泌NH3维持酸碱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