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美的历程思维导图
李泽厚《美的历程》读书笔记,内容有龙飞凤舞、青铜饕餐、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盛唐之音、韵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
编辑于2023-07-07 14:06:18 广东美的历程
1. 龙飞凤舞
远古图腾
对使用工具的合规律性 的形体感受
物质生产的产物
与种族繁殖一道构成原始人类的基础
在所谓“装饰品”上的 自觉加工
精神生产、意识形态的产物
包括宗教、艺术、哲学等胚胎在内的上层建筑
成熟形态便是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亦即远古图腾活动
原始歌舞
作为图腾所标记和代表的是一种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
浓缩和积淀着原始人们强烈的情感、思想、信仰和期望
1、原始歌舞(乐)和巫术礼仪(礼)在远古是二而一的东西,与其氏族、部落的兴衰命运直接相关而不可分割; 2、是和平安定的传说时代,即母系社会繁荣期的产物; 3、到春秋战国时期让位于政治和历史。
远古图腾(巫术礼仪)(礼)
政刑典章
原始歌舞(乐)
文学艺术
“有意味的形式”
由写实的、生动的、多样化的动物形象演化成抽象的、符号的、规范化的几何纹饰
劳动、生活和有关的自然现象(农作物)通过巫术礼仪(远古图腾),通过观念、想象的成分和炽烈的情感,浓缩在陶器抽象纹饰符号上
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分在内。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义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
2. 青铜饕餮
狞厉的美
陶器纹饰的美学风格由活泼走向沉重神秘
原始全民性巫术礼仪变为部分统治者所垄断的社会统治等级法规,巫史文化开始
最初的思想家:巫师,把阶级统治说成是上天的旨意,将真实的想象以写实的形态表现在青铜器上
指向超神力,之所以美,不在于形象的装饰风味,而在于以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的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情感、观念和理想,进入文明时代所必经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
历史必然性和力量 ——青铜艺术的狞厉的美的本质
线的艺术:汉字
以“象形”、“指事”为本源
比陶器纹饰的抽象几何更为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达出种种形体姿态、情感意兴和气势力量
中国特有的线的艺术:书法
不是一般图案花纹的形式美、装饰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
解体和解放
原因:对美的有意识的追求
时间:春秋以后
表现:审美、艺术日益从宗教的笼罩下解放出来,青铜礼器日益失去神圣光彩和威吓力量
殷周青铜期(郭沫若)
第一期:滥觞期
青铜初兴,粗制草创, 纹饰简陋,乏美可赏
第二期:勃古期
饕餮纹,以鼎为核心代表
第三期:开放期
脱去神话传统束缚,青铜时代解体期
第四期:新式期
战国年代
无纹hui“堕落式
旧观念衰颓
”轻灵多巧“的”精进式“
新理想勃兴
3. 先秦理性精神
儒道互补
儒家
怀疑论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人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把传统礼制归结和建立在亲子之爱这种普遍而又日常的心理基础和原则之上
把礼乐服务与服从于神,变而为服务和服从于人
《论语》 《乐论》 《乐记》——中国古代最早最专门的美学文献
道家
强调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即审美关系
冲突及互补
入世Vs 出世
乐观进取 Vs 消极避退
主题内容 Vs 创作规律(审美)
赋比兴原则
赋
叙事
先秦诸子的散文
说理的工具
比兴
抒情
托物言情
《诗经》中的国风
奠定了中国诗的基础及其以抒情为主的基本美学特征
原始文字由记事、祭神变而为抒情、说理,成为真正的文学作品
建筑艺术
以抽象的线条、体积为审美对象
中国建筑
方形木质建筑
面积广大
群体建筑
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
对称结构
由新石器时代避风雨到先秦时代追求使人赞叹的华美; 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仲,感受到生活的安逸和对环境的和谐。
西方宗教建筑
高大
独栋
被扔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仲,感到渺小恐惧祈求上帝的保护;反理性的迷狂意识
4. 楚汉浪漫主义
屈骚传统
背景: 北中国:逐渐摆脱巫术宗教的束缚;从孔子到荀子/从名家到法家/从铜器到建筑/从诗歌到散文; 南中国:保持远古传统;奇异想象和炽烈情感的图腾-神话;
影响: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对后世文艺影响深远;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光辉起点
特征:巫术文化体系,把原始神话的浪漫想象与炽热深沉的个体人格,在理性觉醒时刻融为有机整体
南方文化的浪漫体系,原始楚地祭神歌舞的延续 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琳琅满目的世界
经历了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崇儒术“的意识形态变革后,儒学先秦精神日益侵入文艺领域;北国历史故事与楚汉神话幻想交织;
汉代艺术的真正主题: 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
神仙世界:没有苦难的呻吟,而是愉快的渴望
现实世间:津津玩味,充分肯定
汉代艺术的丰富生活场景意味着对自己征服世界的社会生存的歌颂
气势与古拙
人对世界的征服和琳琅满目的对象,表现在具体形象、图腾和意境上,则是力量、运动和速度,它们构成汉代艺术的气势与古拙的基本美学风貌
”古拙“不合现实比例,却非常合乎展示出运动、力量的夸张需要;二者浑然一体
5. 魏晋风度
人的觉醒
社会变迁:整个意识形态都经历转折,中国前期封建社会正式揭幕;
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表现:两经汉学崩溃,门阀士族地主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兴起
作者观念:魏晋非腐朽反动玄学,而是哲学重新解放,思辨哲学的纯粹和深度空前的时代
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两汉五彩缤纷的世界(动的行为) 让位于魏晋五彩缤纷的人格(静的玄想)
抒情诗、人物画在这时开始成熟,取代那冗长、铺陈和笨拙的汉赋和汉画像石;
哲学:玄学替代经学;本体论(内在实体的追求)取代了自然观(外在世界的探索)
文的自觉
以曹丕为最早标志,以文章不朽体现人的不朽
诗文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
对创作类别及创作心理做专门的描述和讨论
是一个美学概念,非单指文学;绘画与书法
阮籍与陶潜
频繁改朝换代,门阀贵族生活中既富贵安乐又满怀忧祸的境地中,外表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强烈执着人生充满痛苦
魏晋风度内在深刻的一面: 以阮籍为代表:隐而不显,欲写又不能写的巨大矛盾和痛苦;
陶潜:政治性退避
魏晋风度的最高代表
6. 佛陀世容
悲惨世界
背景:南北朝频繁战乱
佛教石窟艺术:在肉体的极端痛苦中,突出心灵的平静和崇高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
虚幻颂歌
背景:隋唐的统一和较长时间的和平稳定
雕塑:人情味和亲切感,慈祥和蔼
壁画:对欢乐和幸福的幻想
走向世俗
背景:非世俗制地主势力大增,封建社会走向后期
壁画开始走向真实
哲学与艺术并行,信仰与生活开始统一
现实生活决定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
7. 盛唐之音
青春、李白
背景:李唐盛世,对外开疆拓土,军威四震,对内安定统一; 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中外贸易交通发达
唐诗:对有血有肉人间现实的肯定与感受,憧憬与执着;具有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
唐诗:少年的憧憬和悲伤; 边塞诗:壮丽动荡; 田园诗:优美宁静
盛唐之音诗歌顶峰:李白 知识分子情感、要求和向往初露头角:要求突破各种传统约束羁勒;渴望建功立业,抱负满怀。
音乐性的美
最成熟的艺术:诗歌和书法 审美实质及艺术核心
狂草:体现盛唐风貌,作为抒情性的艺术手段——草圣张旭与诗圣李白齐名
表现力量渗透盛唐,成为美的灵魂
杜诗颜字韩文
安史之乱之后,相比与李张不受束缚拘限的艺术特征,其是对新的艺术规范、美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
为千年的后期封建社会奠定了标准
把盛唐雄豪壮伟的气势情绪纳入规范,严格的收纳凝练在一定形式、规格、律令中
为后世提供了长久学习、遵循、模拟、仿效的美的范本
8. 韵外之致
中唐文艺
背景:封建社会由前期到后期的转折,众多知识分子通过考试进入社会上层
特征:各种风格、思想、流派竟显神通、齐头并进;
表现
诗的个性充分发展,诗坛之盛确乎空前;
书法各有特征,影响深远;
画展现真实生活,宗教画解体;
七律的成熟、词的出现、散文文体的扩展、楷体书法的普及;
世俗地主在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内的多样化地全面开拓和成熟
内在矛盾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美学观念:文以载道
所热心追求的理想和信念与现实相反:独善其身
既关心政治、热衷仕途而又不感兴趣或不得不退出或躲避的矛盾双重性
苏轼的意义
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进取与隐退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新的质变点
在美学上追求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美学思想和审美趣味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到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9. 宋元山水意境
缘起
中唐前后,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衰淡,人世景物从神的笼罩下慢慢解放出来,日益获有了自己的现实性格
山水画真正独立
中唐到北宋,士大夫日益陶醉作为气社会关系和生存环境之中的自然风景,社会性避退”隐逸“
山水画成熟
”无我之境“
”气韵生动“推广转移到山水画领域: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模拟和形似,要尽力表达出某种建立在对自然景色,对象的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把握和描绘基础之上的内在风神
通过纯客观描写对象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
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
成为宫廷画院的重要审美标准
以诗情入画作为一种高级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的自觉提倡,成为日益占据统治地位的美学标准
有别于北宋前期整体多义、丰满不细致,追求局部特定的诗趣、情调、思绪、感受
”有我之境“
强调主观意兴心绪
文学趣味异常突出
对笔墨的突出强调
水墨画居于统治地位
10. 明清文艺思潮
市民文艺
以小说戏曲为代表:对个人命运的关注
题材丰富:封建秩序的削弱、阶级关系的变迁使现实社会中个人道路的多样化趋势在萌芽,现实生活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更为丰富而复杂
特征:近代现实性世俗性与腐朽庸俗的传统落后意识渗透、交错与混合
木刻版画将市民文艺展现为视觉艺术,并作为小说、戏曲的插图成为商品广泛流传
日常世俗的现实主义
浪漫洪流
反对传统观念束缚,心灵觉醒,以”本心“为主,摒弃外在教条、道德做作
”公安派“:标志正统古文走近末梢,散文文学出现
反抗伪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
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
满清帝国建立,儒家正统理论成了明确的国家指导思想,复古主义、禁欲主义、伪古典主义盛极一时
市民主义突然萎缩,浪漫主义变为感伤文学
《红楼梦》-封建末世百科全书,对社会生活的具体描述、揭发和批判
绘画与工艺
与上述文学、戏曲一样经历了接近平行的思潮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