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职业理念思维导图
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包含教育观(素质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学生观(“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师观(教师职业概述)。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常见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1、职业压力。2、职业倦怠:a情绪耗竭—生理耗竭和心理耗竭;b去人性化,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c个人成就感低,消极地评价自己,贬低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依从/顺从(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认同、内化。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心理活动;心理健康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职业理念
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素质教育的实质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提素个性创两全
素质教育的外延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
宏观层面——国家政策的保障
中观层面——课程改革的推进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综合化、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国家、地方、学校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
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更重过程”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和人格养成
学习过人
微观层面——学校作用的发挥:学校管理者转变教育观念;开展校外、课外教育活动;做好班主任工作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的误区
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因材施教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换位思考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两独一发
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具体表现: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教学启示:要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陵节而施”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具体表现: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教学启示:要有针对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具体表现: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教学启示:抓住关键期或最佳期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具体表现: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也存在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教学启示:扬长避短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具体表现:每个人的发展优势、发展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教学启示:因材施教
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全面发展的内涵: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不等同于各方面平均发展、同步发展
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艺术美育—学校美育的核心内容、自然美育、社会美育、教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教育公正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原则的教育公正:入学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
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学生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教师观
教师职业概述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着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见醋放盐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赞助盒饭
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福勒和布朗的教师关注阶段论:1、关注生存阶段—人际关系;2、关注情境阶段—考试成绩;3、关注学生阶段—因材施教
斯德菲教师生涯发展理论:1、预备生涯阶段—有活力;2、专家生涯阶段—有水平;3、退缩生涯阶段—倦怠感;4、更新生涯阶段—重新振奋;5、退出生涯阶段—离开岗位
叶澜“自我更新”取向教师发展理论:1、“非关注”阶段—正式教师教育之前;2、“虚拟关注”阶段—师范学校学习阶段;3、“生存关注”阶段—新任教师阶段;4、“任务关注”阶段—关注教学;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自我规划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心理素养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版本二:1、专家引领;2、同伴互助;3、行动研究;4、校本研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