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学德育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依从/顺从(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认同、内化。
编辑于2023-07-16 17:03:47中学德育
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
品德概述
实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心理结构/特征: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依从/顺从(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认同、内化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与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加完善);2、品德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八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榜样;3、利用同伴/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与适当的奖励与惩罚;6、角色扮演;7、小组道德讨论——“说好约架罚演猪”
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偶故事法”,10岁时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前道德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5~8岁)、可逆性阶段/自律道德阶段(9~11岁)、公正阶段(11岁以后)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两难故事法”。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习俗水平(9~16岁)—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德育工作
含义:广义指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狭义指学校德育
基本内容:政治素质—方向、思想素质—基础、道德素质—核心、民主法制素质—保障
中学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概念: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联系: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而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它们之间是教育促发展的关系
区别
范畴不同: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属于教育活动范畴。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属于人的素质发展的范畴
影响因素不同:德育过程中,学生只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
结果不同:德育过程的运行结果与社会要求相一致。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运行结果与社会要求可能一致 ,也可能不一致
矛盾: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中学德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
原则
导向性原则: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贯彻要求: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疏导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贯彻要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严慈相济原则:贯彻要求:1、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尊重学生的态度,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后进生;2、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3、教育者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道德要求
知行统一原则: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贯彻要求: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2、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贯彻要求:1、德育工作要坚持以正面教育、积极诱导为主;2、要组织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3、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4、要坚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贯彻要求: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的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批评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贯彻要求:1、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2、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且一致;3、正确认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达到最佳状态
因材施教原则:贯彻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贯彻要求:1、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2、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教育学生个人影响集体;3、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指导,促进其个性在集体中得到发展,并初步培养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
陶行知集体疏导一连学生,积极守纪律,才有尊严
方法
说服教育法:运用的基本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2、要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3、注意识记,善于捕捉教育契机;4、以诚待人——“人机取目”
榜样示范法:运用的基本要求:1、选好学习的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自身行为,提高修养——“好情形”
情感陶冶法: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运用的基本要求:1、创设良好的环境;2、与启发引导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实际锻炼法:运用的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2、教师给予适当指导;3、坚持严格要求学生;4、注意检查和坚持
品德评价法/奖惩法:奖励、惩罚、评比、操行评定。运用的基本要求:1、公平公正、正确适度、合情合理;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3、注意宣传与教育
道德修养法/道德指导法/自我指导修养法/个人修养法:运用的基本要求:1、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与自觉性;2、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3、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说实情评示道
途径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社会实践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
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班主任工作
一教二班三活
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升学和就业指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