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常见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1、职业压力。2、职业倦怠:a情绪耗竭—生理耗竭和心理耗竭;b去人性化,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c个人成就感低,消极地评价自己,贬低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编辑于2023-07-17 10:39:08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班级与班集体
群体概述
概念:为了实现某种目标,其成员在心理上有一定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群人的集合体
心理功能:归属功能、认同功能、支持功能、塑造功能
分类:1、正式群体:为了达到与组织任务有明确关系的特定目标,根据制度、章程或者其他要求正式成立的群体。2、非正式群体:以个人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友谊为基础而结成的群体。它对实现正式群体的目标可能有积极的作用,也可能有消极的作用,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的目标的一致程度
班级概述
概念: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发展:16世纪,埃拉斯莫斯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17世纪,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地位: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组织
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
概念: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及良好的纪律和舆论的班级学生组成的活动共同体
发展阶段:组建阶段—靠教师组织指挥、核心形成阶段—有了核心人物、发展阶段—成为教育主体+初步形成强有力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成熟阶段—趋向成熟+个性特长得到发展+最终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和班风
一个好的班集体的特征: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培养班集体的方法: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方向和动力);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首要工作);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概述
概念: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功能:维持功能—基本功能、发展功能、促进功能
原则:系统性原则、自组织性原则、内在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目标原则、激励原则、反馈原则
基本模式:1、行为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教师的责任是强化适宜的行为并根除不适宜的行为。2、人本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主动精神。3、教师效能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关注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的提高
影响因素:教师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班级规模/班级大小—影响成员间的情感联系+交往模式+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班级的性质、对教师的期望
课堂结构管理: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其相对稳定的组合就是课堂结构。1、课堂情境结构: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学生座位的分配。2、课堂教学结构:合理利用教学时间、课表编制、教学过程的规划
课堂气氛管理
类型和特征:1、积极的课堂气氛:课堂纪律良好,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学生课堂发言踊跃。2、消极的课堂气氛:基本特征是学生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很少主动发言。3、对抗的课堂气氛:失控,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各行其是
影响因素: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课堂物理环境因素
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1、正确地鉴定和分析课堂气氛,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前提和基础。2、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师生之间形成情感共鸣。3、抓典型、树榜样、立威信,是学生明确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应追求的发展目标。4、妥善处理矛盾冲突,主动承担责任,给学生做出良好的榜样
课堂纪律管理
课堂纪律概述:约束性、标准性、自律性。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
发展阶段:1、反抗行为阶段:4~5岁,行为中经常表现出对抗性,很少具有自己的规则,但畏于斥责。2、自我服务行为阶段:5~7岁,关心行为后果是奖励还是惩罚。3、人际纪律阶段:希望别人喜欢自己。4、自我约束阶段
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做好课堂监控、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干预和矫正:1、预防:教学富有吸引力、进行参与式的教学、维持动量、保持教学的流畅性、处理转换、维持团体注意、明察秋毫、一心多用、避免涟漪效应。2、干预:非言语线索、表扬与不良行为相反的行为、表扬其他学生、言语提醒、使用幽默。3、矫正:识别目标行为和强化物、选择强化物并确定强化标准、减少强化的频率
班主任工作
概述地位和作用:1、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2、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3、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带;4、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5、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广博的知识与才能、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良好的沟通和交往能力
工作内容
常规工作:1、了解和研究学生—前提和基础,方法—观察法、谈话法、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调查访问。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中心环节。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4、组织班会和课外活动,班会活动的特点—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任课教师、学校领导、班委会、共青团、学生家庭、社会。6、操行评定。7、写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个别教育工作
对优等生的教育:1、严格要求,防止自满。2、不断激励,提高抗挫折能力。3、消除忌妒,公平竞争。4、发挥优势,带动全班
对中等生的教育:1、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2、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3、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对后进生的教育: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恒心才发光”
工作方法:说理教育法、激励法、榜样示范法、角色模拟法、暗示法、契约法
课外活动
概念:在课堂教学之外,用以补充课堂教学
意义:1、有利于学生多渠道地及时获得各种信息,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3、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特长。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他们的创造力。5、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特点:1、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2、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3、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主要内容:社会实践活动、学科活动、科技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课外阅读活动
组织形式:个人活动、小组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
组织管理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3、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人际关系
概念:心理关系/心理距离
印象形成效应:刻板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投射效应
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协调
学校与家庭的协调:家访、班级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沙龙和家长委员会
学校与社会的协调:依托社区教育委员会;建立校外教育基地
教师心理
教师概述
含义: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和创造性、连续性和广延性、长期性和间接性、主体性和示范性、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的领导方式: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
教师角色
构成:1、家长代理人、朋友、知己者。2、传道、授业、解惑者。3、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4、心理调节者/心理保健医生/心理辅导者。5、学习者和研究者。6、示范者。7、班级领导者。8、教育艺术家
教师的角色意识:1、角色认知:首要条件。2、角色体验。3、角色期待
教师的心理特征
教师的认知特征:1、知识结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性知识。2、教学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
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以及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对教学效果有着显着影响。1、职业信念:教学效能感、教学归因。2、职业性格
教师的行为特征:明确性、多样性、启发性、参与性、任务取向性、及时进行教学效果评估、对学生产生的期望效应。教师期望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教师成长心理
教师成长的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经验+反思=成长;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教师的心理健康
常见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1、职业压力。2、职业倦怠:a情绪耗竭—生理耗竭和心理耗竭;b去人性化,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c个人成就感低,消极地评价自己,贬低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影响因素:社会因素、组织因素、个人因素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1、教师要认识自我,加强个性修养;2.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3、善于调节心理状态,增强教师角色适应能力;4、学校的帮助;5、社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