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胡有清《文艺学论纲》第二章 文学特征论
南京大学考研文学理论必读书目,是胡有清《文艺学论纲》的版本,和马工程本不同,其他学校考研的学生也可以参考看看。其中标记颜色的是参考近十年真题(截止到22年),蓝色为名解,红色为论述,数字为次数。
基本常用的快捷键操作,如Shift鼠标移动:可将形状、图片、文本框等进行水平、垂直移动;Ctrl鼠标滚轮:页面放大、缩小,希望能助大家的ppt使用更进一步。
四川大学文学考研必读书目,阎嘉《文学理论基础》的版本至少占比全卷的1/3分,该思维导图根据真题区分了颜色。自己备考时对比过文学理论的不同教材,这本讲得真的好,建议其他不用考川大的同学也可以看看,体系太清晰明确了,而且中西例子对比鲜明。目录分的六大板块除了前三四章和其他教材没差别外,后面两章节都蛮独特的,对一些时兴的观点阐释得挺有意思,建议看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胡有清 《文艺学论纲》 第二章 文学特征论
文学内容
生活
以直接、具体、整体的形式展现人类社会生活及其环境
展现方式
描摹/异变实有生活形态的方法
以人为中心
人物有一定的独立意志
以揭示人的灵魂为中心
情感
文学表现的重要对象是人类情感活动
文学表现的对象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情感色彩
主体
客体
有时包括 无意识因素
作品叙事表意遵循的逻辑多为情感逻辑
对于事件的描写往往掺杂进作者的主观评价(情感评价)
认识
个体认识
通过作家的个体认识,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类总体认识
综合认识
表现客观世界的整体性
认识评价客观对象的综合性
多方面:政治、文化、宗教等
多层次:人生、社会、自然等
审美认识
“诗的思想”
通过文学形象展现的联系和一定情感态度来传达
强烈情感、深沉思索
审美
目标:构建人工的审美观照对象
表现
作家对现实美的选择和开掘
作家表现和创造的艺术美
运用艺术手法,突出升华生活美
将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
作品的形式美
文学形象
概说
地位:文学把握世界的特殊形式
手段
以人物(主要)、社会现象、自然景物等形成一定的形象体系
形象性的修辞表达方式
形象通过语言的中介间接表现
一般特征:形象
具体可感性
艺术手法:比喻、拟人、夸张
形象体系:列锦(整体系统地排列意象)
艺术概括性
分别从不同事物中提炼共同点和独特点,点面结合表现
体现
生活形象的选择、改造、综合和虚构
主观情感的融入
审美感染性
渗透作者主观的审美感受、体验和理想
特殊形态:意象
审美意象
对客观现实进行审美方向的加工描绘
文学意象
概念
通过语言将审美意象外化和固定下来的艺术形象
蕴涵特殊意念,令读者得之言外的艺术形象
作家的主观意念与外界的客观事物突然碰撞的产物
特点
具有传承性和普遍性
创造的主观性、内涵的不确定性、感受的意会性
优化形态
个体的典型²
客观再现
即“典型的艺术形象”(多为人物,也可是环境、事物等)
鲜明的独特性
深刻的普遍性
别林斯基: “熟悉的陌生人”²
群体的意境¹
主观表现
我国传统美学和艺术理论概念,王国维是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意蕴体系。
绘形(景、物)特点
虚化
意化:物象的主体意蕴化
聚合:各个物象的紧密和谐联系
表意(情、理)特点
主导性
超越性:意蕴超越具体物象,多有“韵外之致”
哲理性
针对作品本身挖掘作家隐含的对社会、人生、宇宙等的哲理性感悟
读者超越作者原意,产生对作品意境的感悟。如王国维的“三种境界”
文学语言³
定义:文学的艺术语言
审美功能
经过提炼加工,规范化
“陌生化”¹——[俄]什克洛夫斯基
基本特点¹
形象性
精确性:通过形象性的表述,达到叙事、状物、传情、达意等方面质的精确
模糊性:≠含混性,增添艺术魅力,造成扑朔迷离
歧义性:字词本身的多义+感受理解的差异
情感性
含蓄蕴藉
直露奔放
多样性
词语类型
句式句法
修辞手法
音乐性:字音、语调、节奏、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