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胡有清《文艺学论纲》第四章 文学创作论
南京大学考研文学理论必读书目,是胡有清《文艺学论纲》的版本,和马工程本有些不同,其他学校的考生也可以参考看看。里面不同颜色标记的是近十年真题(截止到2022年),蓝色为名解,红色为论述,数字为重复次数。
基本常用的快捷键操作,如Shift鼠标移动:可将形状、图片、文本框等进行水平、垂直移动;Ctrl鼠标滚轮:页面放大、缩小,希望能助大家的ppt使用更进一步。
四川大学文学考研必读书目,阎嘉《文学理论基础》的版本至少占比全卷的1/3分,该思维导图根据真题区分了颜色。自己备考时对比过文学理论的不同教材,这本讲得真的好,建议其他不用考川大的同学也可以看看,体系太清晰明确了,而且中西例子对比鲜明。目录分的六大板块除了前三四章和其他教材没差别外,后面两章节都蛮独特的,对一些时兴的观点阐释得挺有意思,建议看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胡有清 《文艺学论纲》 第四章 文学创作论
创作过程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和制约
1. 艺术积累
主观能动作用
内容
客体对象:生活中的人、事、环、细节、思想情绪等
主体感受:对客体事物的感受和认识
基本特征和程序
观察:首要环节,直接/间接观察
体验:深化过程,感知对象+调动感知和精神
研究:理性分析,使前两步更集中和明确
2. 艺术构思
兴起阶段:以一定积累为基础,多因受外界因素刺激/压力,从而产生创作欲望
酝酿阶段:素材的重新提炼、艺术形象的构思、结构和语言等风貌的酝酿
完成阶段:形成审美意象(未来形象体系的雏形)
3. 艺术传达¹/²
艺术传达是艺术构思的物质体现,对其进行调整和深化
读者是艺术传达的结果
具有创造意义
艺术思维规律
形象思维¹
定义:以客观事物的形象信息为基础,经过分解、转化、组合等演化过程,创造出新的形象
贯穿于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始终(起到主要作用),具有自觉性和指向性,凝聚作者的审美理想和创造力量
基本特点
以形象(事物的具体形态)作为思维的基本单位
以想象(形象的演化创造)为主要方式
包括包括联想和幻想
表现在形象个体、形象体系、艺术空间的拓展和时间的延伸上
始终伴随着主体的情感活动(激情+创作热情)
主体对客体的情感反应
主体对客体的情感体验(直接/间接)
主体对客体的情感投射(移情)
抽象思维
对形象思维的规范导引作用
对素材的认识、取舍和改造
艺术形象的设计和创造
对形象思维的调整和升华
在很大程度上对形象思维加以补充,丰富了艺术思维
灵感²现象
定义:思维活动中突如其来稍纵即逝的顿悟状态(中国:陆机“应感”——“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贯穿于整个文学创作过程,有助于突破作家创作瓶颈;灵感创作还需要有进一步的加工润色
特点
突发性:伴随主体的精神高度亢奋(柏拉图“迷狂”说)
不可重复性(意兴/意败)
非自觉性:无意识因素
变形规律
内涵和特征
内涵:对客观对象的形态性质的有意或无意的改变
变形特点
客体描写的变形
原型的发展、重组、强化
主体意识的变形
原型的强化、物化、转换
时空变形
原型的伸缩、交错、重组
变形形式
客观型变形
再现生活,利于叙事与细节的真实描写
主观型变形
表现内心,利于抒情与构建神奇的幻境
变形中的艺术真实¹/¹
假定性真实(假设的合情合理)
认识性真实
展现现实客观世界的真相和蕴涵的真理
体现为作家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情感性真实
艺术感染力
情感传达的独特性、清晰程度和真挚程度
典型化规律
典型化的基本规律
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辩证统一
类型
严格描绘生活原型的真实面貌(纪实类文本)
参考一个生活原型,适当吸收其他素材融合而成
在广泛收集的原型基础上塑造经典,“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性格的丰富性和人物典型化
性格的丰富性
多因素:不同的性格构成和表现
多侧面:在人与人、物、事等关系中呈现
多层次:从外表到心灵各个层次塑造
性格的动态发展变化
人物典型化
扁平人物¹:只有一种性格特征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圆形人物¹:具有多种性格特征
复杂性格
避免模式化写作
非绝对的审美尺度
典型环境和人物典型化
人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恩格斯“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
体现一定时代社会历史本质的某些方面
个别化了的独特的具体环境
变动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