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阎嘉《文学理论基础》第一章 文学本质论
四川大学文学考研必读书目,阎嘉本至少占比全卷的1/3分,该思维导图根据真题区分了颜色。自己备考时对比过文学理论的不同教材,这本讲得真的好,建议其他不用考川大的同学也可以看看,体系太清晰明确了,而且中西例子对比鲜明。目录分的六大板块除了前三四章和其他教材没差别外,后面两章节都蛮独特的,对一些时兴的观点阐释得挺有意思,建议看看。
基本常用的快捷键操作,如Shift鼠标移动:可将形状、图片、文本框等进行水平、垂直移动;Ctrl鼠标滚轮:页面放大、缩小,希望能助大家的ppt使用更进一步。
四川大学文学考研必读书目,阎嘉《文学理论基础》的版本至少占比全卷的1/3分,该思维导图根据真题区分了颜色。自己备考时对比过文学理论的不同教材,这本讲得真的好,建议其他不用考川大的同学也可以看看,体系太清晰明确了,而且中西例子对比鲜明。目录分的六大板块除了前三四章和其他教材没差别外,后面两章节都蛮独特的,对一些时兴的观点阐释得挺有意思,建议看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1. 文学本质论
“视点”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四个视点
作品(核心)、世界、作者、读者
方式
将阐释艺术品本质和价值的不同尝试分为四类
其中三类主要是作品与另一要素的关系来解释作品,第四类则把作品视为一个自足体研究
评价
合理处
天下所有文学活动都离不开这四要素
有助于梳理各种不同文学的本质观
如再现论、表现论、读者论、作品论
不足
忽视了其他重要环节,比如文学活动与时代、历史、环境、传播等更为复杂的关系
作品
立场
作品中心论
关注要点
语言文字的表现能力与符号特征功能
语言文字和文本结构与意义间的关系
理论
中国
语言与意义的关系
言≠意
老庄:言不尽意、得意忘形
禅宗:言外之意
司空图
严羽
文=质
孔孟:文质彬彬、以意逆志(潜在说明言可尽意志)
刘勰:形文、声文、情文
沈约:四声八病
分类
二分法
传统分类法
有韵为“文”,无韵为“笔”
四分法
近现代中国采用
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和散文(散文定义最广,还包括游记、杂文、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等)
体裁
[魏]曹丕《典论·论文》的四类八体: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西晋]陆机《文赋》的十类: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的三十四类
[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的三十余类(34-39类说法不一)
西方
传统:修辞学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西塞罗之“三论”
朗吉努斯《论崇高》、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演讲术
演讲稿写作
演讲表演
现代:形式主义理论
形式主义文论(现象学)
文学作品具有多层次性,它是一种“纯粹意向性结成”,意义产生于作家和读者之间的意向性活动
代表作家:[加]布(弗)莱、[波]英伽(加)登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
文学语言≠日常语言
文学语言
[俄]什克洛(罗)夫斯基:“陌生化”
增加感受的难度与时延
集中关注以语言为核心的文学性问题
特点:形象、情感、多样、音乐性
日常语言
传递信息的交际功能
表达本身是暂时的、偶然的
文学史
回归文学本体论,确定文学史的研究关注点为文本形式结构(语言形式)
文学演变的历史为文学形式演变的历史
陌生化→形式要素变化丰富→体系间相互影响→文学史演变复杂
代表作家:[俄]什克罗夫斯基、[俄]艾亨鲍姆
结构主义文论
源于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
关于语言符号能指所指关系的任意性
区分语言活动的共时性和历时性
形式主义理论家构建理论的元理论
内容
一方面关注文学语言结构本身,关注共时性的非历史的条件下特定的系统和结构
一方面致力于研究作品的原始/结构模型,强调结构的自主性、稳定性、封闭性
代表作家:[瑞士]皮亚杰、[法]列维斯特劳斯
英美新批评
强调文本的意义与作者和读者无关 ↓ 文本细读
艾略特:“非个人化”
兰色姆:“文学本体论”“结构肌质论”
布鲁克斯:“反讽”
威姆塞特和比尔兹利:“意图谬误”“感受谬误”
代表作家:艾略特、兰色姆、韦勒克
弊端
割断作品与作家、读者、社会、语境、价值的关系,把作品的意义局限在语言文字构成的文本之中。
受科学主义影响,片面追求科学性和价值中立,排斥价值立场和评判,这样做有违于文学创作的宗旨和社会功能。
三分法
自亚里士多德起
以审美创造对象的基本性质和特点为区分
分为叙事(史诗)类、抒情类、戏剧类
世界
概念
中国的“物”、西方的“客体”
传统:“再现”论
《论语》:“兴观群怨”说
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人感应说”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强调天地之道与文章的源流关系
叶燮《原诗》提出理、事、情三个诗源
现代:“反映”论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古典:“模仿说”
柏拉图《理想国》:“洞穴”、“三张床”理论
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是按照必然律和可然律进行模仿
达·芬奇:“镜子说”
[匈]卢卡奇:“审美反映说”
现代
“写(现)实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阿尔都塞:作品的”“意识形态”
伊格尔顿:“文本的真实”是经过想象“置换”的“伪”现实
读者
读者中心论
孟子:“以意逆志”
董仲舒《春秋繁露》:“诗无达诂”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观者披文以入情”
钟嵘《诗品序》:好的诗歌应“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
其他:汤显祖、李渔、王夫之
传统
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效果“净化”说
贺拉斯《诗艺》:“寓教于乐”
别林斯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马克思理论:“艺术生产”强调接受者的消费活动作用
阐释学
[德]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
使得阐释学脱离具体学科门类成为一般方法论。
[德]海德格尔
将阐释学从方法论和认识论转变为本体论哲学。
[德]伽达默尔
强调读者“前见”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视域融合”
接受美学
[德]姚斯:“期待视野”
[德]伊瑟尔:“召唤结构”
读者反应批评
[美]费什:“阐释共同体”
[美]乔纳森·卡勒:强调读者的文学能力和阐释阅读过程
重要贡献
接受了读者接受的复杂与限制,关注其社会历史与个人原因
强调了阅读活动是读者和文本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
颠覆了传统理论,读者不再是被动接受,作品也不只是物质性的文学文本(即读者阅读活动产物)
注意
物极必反,读者作用之外还要重视其他三大视点的因素
作者
作者中心论
“言志”说
《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缘情”说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李贽“童心”说、公安派“独抒性灵”说、袁枚“性灵”说
“表现论”
[英]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 序言》:“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意]克罗齐:“直觉表现说”
[奥地利]弗洛伊德:文学源于现实中难以满足的幻想
【备注】 填空:青色 名解:蓝色 简答论述: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