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阎嘉《文学理论基础》第二章 文学作品论
四川大学文学考研必读书目,阎嘉《文学理论基础》的版本至少占比全卷的1/3分,该思维导图根据真题区分了颜色。自己备考时对比过文学理论的不同教材,这本讲得真的好,建议其他不用考川大的同学也可以看看,体系太清晰明确了,而且中西例子对比鲜明。目录分的六大板块除了前三四章和其他教材没差别外,后面两章节都蛮独特的,对一些时兴的观点阐释得挺有意思,建议看看。
基本常用的快捷键操作,如Shift鼠标移动:可将形状、图片、文本框等进行水平、垂直移动;Ctrl鼠标滚轮:页面放大、缩小,希望能助大家的ppt使用更进一步。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2. 文学作品论
概述
中国
文学观念(先秦):文章、博学
辩证关系:文与质、言与意、形与神
形式美:“四声八病”
西方
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形式
[波]托塔克维兹《六概念史》:强调形式来源模糊性与概念的歧义性
含义(古希腊-当今)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存在(本体)形式
与元素相对立的排列形式
与内容相对立的排列形式
与材料相对立的排列形式
康德:与主体对知觉客体的把握的先验形式
德国古典学开创者:康德 集大成者:黑格尔
形式与内容的融合
柏拉图:”理念即形式“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形式的本体性
黑格尔: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相互对立统一
象征:形式>内容
古典:形式+内容
浪漫:内容>形式
现代新角度
结构主义:作品的深层结构与人类心理的深层结构的对应关系
新批评:作品的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语言分析)
其他
兰色姆:结构-肌质说
弗洛伊德:心理分析
弗莱:神话分析
罗兰·巴特:文学分析
颠覆
接受美学
强调文学的构成应由作品和读者两方完成
读者的“前见”与“期待视野”会丰富阅读效果和阐释意义
强调作品和读者的互动意义,真正的作品需要有具体的读者参与
后现代
德里达:解构主义
由于词汇客观含义的多面性,他瓦解了语言词汇的“客观性”,强调语言的永恒缺陷
“危险的替补”:由于语言本身具有的符号性和隐喻性,一个称谓不能指代另一个对象
文本含义构成的不确定性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开始动摇、消散。所谓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也并非一成不变的永恒,而是被各种社会现实建构起来的。
内容与形式
概念
内容
指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
事物内在要素的组织、解构或表现形态,是事物存在的方式
理论
文与质
孔子“文质彬彬”
《文心雕龙·情采》“文附质”“质待文”
言、象、意
从《周易》延伸
庄子:“言不尽意”“得意忘言”
王弼:“言生于象,象生于意”
形与神
庄子:有生于无,有形之物生于无形之道
魏晋:“形谢则神灭”(南朝齐梁范缜《神灭论》)、“形尽神不灭”(东晋慧远大师)
司空图:“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诗品·雄浑》),反对形似
成为后世诗文、小说戏曲重意境与传神的主要审美趋向
黑格尔:内容独立于形式之外
马克思:内容与形式对立统一,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苏联作家
别林斯基:从内容方面探讨文学构成
毕达科夫:联系文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将形式看成整合内容并传达内容含义的形象
俄国形式主义:强调文学作品自身特性、规律和独立性
“文学性”
内容要素
作品中表现出的渗透者作家思想情感、认识评价的社会生活等
构成
题材与素材、主题与情节、人物与环境、形象与情感
展开
题材:社会来源+作家经验+素材加工
情感:是作品个性化的重要特征
感性-浪漫主义-克罗齐的“直觉说”
理性-实证主义-客观普遍>主观个性
“诗言志”“诗缘情”
并非强调个性,而是体认万物之普遍感情
形象
定义
作家主观虚构和艺术想象的结晶,体现创作者的文化情趣和审美理想
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衡量优秀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志
审美想象实质上就是对形象进行艺术加工和改造的心理活动
西方:形象是一个独立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外的中介世界的思想
≈卡西尔的符号世界
界定
广义:作品中的人物、景物、环境等一切有形物体+感悟得到的超越“象”的境界
狭义:专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扁平人物:只有一种性格特征
圆形人物:具有多种性格特征
复杂性格
避免模式化写作
非绝对的审美尺度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代表
西方:典型
西方认为优秀的文学形象,现实型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出现在叙事类作品中
作家成功塑造的生动丰富的艺术形象
深刻揭示和反映社会现实甚至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
发展阶段
17C以前
注重典型的普遍性和共性,强调类型概括
代表:[古罗马]贺拉斯、[法]布瓦洛
18-19C
注重典型的具体现实性和个别性,形成“个性特征说”
代表:[法]狄德罗、[德]莱辛
19C80s末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影响
马克思:认识社会关系的总和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现实主义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中国:意境
中国古典文论和传统美学的独特范畴
出现在抒情类作品中
概念:由一系列意象组合而成,追求超越具体事物情景和身心感知的、对宇宙人生更深广的体悟
意境&意象
意象
《易经·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要“立象而尽意”
《文心雕龙·神思》: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意境
“言外之意”/“象外之象”
刘禹锡:“境生于象外”
王国维——意境三个主要特征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超以象外
类型
刘熙载《艺概·诗概》:“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形式要素
概念:文学品做内容诸要素的组织结构、表现手段和具体的外部形态,是文学内容的存在方式
语言
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根本特征
表现文学内容的手段+连接文学形式各因素、构成文学存在形式的要素
功能:表达意义、传递内容、从感性审美层面表现与情感统一的内容
形态
日常语言、科学语言
文学语言
以审美功能为主要特征,通过声音、结构和审美特质凸显自身存在
特征:形象性、暗示性、情感性、音乐性
审美特征:话语蕴藉
20C初,西方学界出现语言学转向,俄国形式主义对文学语言的关注指向语言本身
“意在言外”的含蓄朦胧美感
有限的话语包含无限的意味,文本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组织
语音层面:节奏和音律
文法层面:词法、句法和篇法
修辞层面:比喻与借代、对偶与反复、倒装与反讽
结构
文学语言的组成方式及其系统
文本内部的组织架构、部分或要素之间的关联方式
文本外结构
在直观上可以把握的形态特征
文本内结构
文本内部各部分或各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隐含在文本的肌理之中, 具有决定文本整体性和主导风格的功能
完整的有机体
韵律
韵:在诗歌中贯串散音,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曲调
顿:在相对完整的意义段后的暂时停顿,从而形成自然语言的节奏
停顿≠停止
整体格局安排
表层
叙事类:时线、刘勰认为的“事义”线
深层
结构主义:人类的深层心理结构或社会结构
罗兰·巴特:元语言
体裁
在各民族文学史中沉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方式
即“文类”
分类
按照实用性进行划分
分类方法
二分法
有韵为“文”,无韵为“笔”
传统分类法
四分法
诗歌、小说、散文、剧本
近现代中国采用
文体
萌芽阶段——“诗三百”:风、雅、颂
曹丕《典论·论文》的四类八体: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陆机《文赋》的十类: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
刘勰《文心雕龙》的三十四类
萧统《昭明文选》的三十余类(34-39类说法不一)
亚里士多德《诗学》:叙事(史诗)类、抒情类、戏剧类
三分法
黑格尔:对三类加上辩证发展关系
[瑞]施塔格尔:几类文学可以交叉使用
eg.抒情式戏剧
【备注】 填空:青色 名解:蓝色 简答论述: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