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阎嘉《文学理论基础》第四章 文学接受论
四川大学文学考研必读书目,阎嘉《文学理论基础》的版本至少占比全卷的1/3分,该思维导图根据真题区分了颜色。自己备考时对比过文学理论的不同教材,这本讲得真的好,建议其他不用考川大的同学也可以看看,体系太清晰明确了,而且中西例子对比鲜明。目录分的六大板块除了前三四章和其他教材没差别外,后面两章节都蛮独特的,对一些时兴的观点阐释得挺有意思,建议看看。
基本常用的快捷键操作,如Shift鼠标移动:可将形状、图片、文本框等进行水平、垂直移动;Ctrl鼠标滚轮:页面放大、缩小,希望能助大家的ppt使用更进一步。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4. 文学接受论
概述
概念:对一切文学作品的接纳
文学欣赏+文学批评→文学接受
理论
中国
公共性的理情
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个体性的兴会
汤显祖“至情论”
最终旨归:达到大道/精神的最高境界
西方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卡塔西斯”(“净化”说)
悲剧效果
读者被教化
启蒙时期
[英]燕卜逊《朦胧的七种类型》:强调读者对诗歌含混性的不同解读
开始重视主体的特殊性
20C60s接受美学
姚斯:引入读者视角贯通审美和历史,重建读者的“期待视野”
伊瑟尔:强调作品对“隐含读者”的影响及其他们的反应
读者个体意识觉醒
马克思
以生产和消费视角看待接受活动
新时代下文学的商品化
审美接受
姚斯
文学的历史性由读者的“期待视野”动态构建
读者对作品的“前理解”
作品的审美观念和读者的期待视野相互成就
伊瑟尔
引入现象学方式,关注文本本身给读者的反应
文学阅读=作品结构+接受者
作品的“未定性”
空白
含义:文本结构间的断裂与空缺
接受:触发读者想象与自我批评
否定
含义:否定读者阅读前熟悉的标准
接受:发现否定所暗含的特殊倾向或文本态度
[美]“读者反应批评”思潮的方向
伊瑟尔、费什
读者反应批评
强调现象学理论基础
普莱
意识批评
偏重读者对作者意识的重塑,以及对自我意识方式的反思
霍兰德
布法罗批评学派
以精神分析、主体投射等为其理论方法
文学生产文学消费
马克思:生产——流通——分配——消费
作家的职业化、作品的商品化、创作的生产化
文学的现代性转型
文学“艺术生产”化的历史发展
源于现代图书出版业的出现
创始于18C启蒙运动的大百科全书编著时代
成熟于19C后
p.s.中国这时的现代图书出版业才刚出现并繁荣
影响
积极
文学普遍化
文学接受需求改变,促使文学观念泛化
文献小说、科幻小说、新新闻小说、全景文学
文学接受需求和文学观念相互推动
互联网发展下文学消费所带来的开放性、主动性与交互性
消极
文学的商品化造成人的深度异化
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马尔库塞:资'造成社会与人的单向度
弗洛姆:资'对人的异化
法兰克福学派
读者文学接受观念的改变
阅读理由的粗浅化与虚荣化
作品对生产甚至社会的引导
文化消费产生于资本同质化运程
文学消费的商品价值符号化绑架了读者的自由意志
[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
文学传播
发展历程
口头传播——手抄书写
易改动作家愿意
印刷媒介
呈现的作品质量、数量提高
互联网时代
便捷快速
作品质量低下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讲故事的人》
大众传播
媒介:文字(报纸、杂志、书籍)、电波(广播、电视)、电影、电子网络
特征:大众传播(单向/间接)、人际传播(双向,网络传播特有)
【备注】 填空:青色 名解:蓝色 简答论述: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