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学生学习心理1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经验或反复练习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
编辑于2023-07-16 11:27:09中学生学习心理1
认知过程
注意
概念: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不是独立的,是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而发生的
功能:选择功能(最基本的)、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分类: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的因素:客观条件—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对比性、新异性和刺激物的运动变化;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态,包括个人需要、情绪情感状态、直接兴趣、个体的知识经验、期待等。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的因素:注意的目的与任务、兴趣(尤其是间接兴趣)、活动组织、人格、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等。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的因素:对活动的直接兴趣及活动的自动化、高度熟练化
品质:注意的广度/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持续时间,相反状态是注意的分散/分心,还有注意的起伏/动摇)、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注意的转移(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注意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要合理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
中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感觉
概念: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一切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是个体认识世界的开端
种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觉等)、内部感觉(机体觉—内脏感觉、运动觉—关节肌肉的感觉、平衡觉—静觉或姿势感觉)
一般规律:1、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灵敏程度。a、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b、差别感受性: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2、感觉阈限:能够引起人的感觉的刺激范围。a、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b、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相互作用:1、同一感觉:感觉适应(视觉有暗适应和明适应,痛觉具有保护作用最难适应)、感觉对比(同时对比、继时对比)、感觉后效。2、不同感觉:感觉的补偿作用、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
知觉
概念: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种类:空间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距离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动景运动、诱导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错觉—人脑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征(特殊形态)
基本特征:选择性/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观察: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思维的知觉”。 观察力的培养: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2、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的计划。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4、要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
感知觉的发展和应用
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各种感觉迅速发展。 知觉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进一步提高;2、中学生知觉的精确性不断提高;3、逻辑性知觉开始出现;4、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逐步完善;5、观察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强度律—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差异律—有较大差别时知觉的对象容易被感知、活动律—活动的对象容易被感知、组合律—彼此接近或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记忆
概念: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类型:1、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分为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感觉登记(特点:时间极短—0.25~1秒,不超过4~5秒、容量较大—9~20个比特、形象鲜明、信息原始、向短时记忆转换取决于注意。编码: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短时记忆/工作记忆(特点:时间很短—5秒~1分钟、容量有限—7+-2个组块、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进入长时记忆的途径是复述。编码: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听觉为主)、长时记忆(特点:容量无限、保存时间长久。编码:以意义编码为主,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语义编码是长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分类:图尔文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3、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分为陈述性记忆(事实类信息,可用语言表达)、程序性记忆/机能记忆(无法用语言清楚表述)。4、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的参与程度,分为外显记忆/受意识控制的记忆、内隐记忆/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过程:识记(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遗忘
原因:痕迹衰退说/自动消退说(巴甫洛夫、桑代克)、干扰抑制说(詹金斯、达伦巴希,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动机说/压抑说(弗洛伊德)、提取失败说(图尔文)、同化说(奥苏贝尔)
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发生,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识记的方法、时间因素、情绪和动机——“人才请发誓”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记忆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接近成人;2、记忆的有意性加强;3、意义识记成为主要记忆手段;4、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
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敏捷性—识记的快慢、持久性—保持的时间长短、准确性—正确和精确、准备性—综合体现
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3、对材料进行精加工,促进深度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质量;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防止知识遗忘的方法/学生进行有效复习的方法: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2、合理分配时间;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6、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复习;7、复习内容的数量要适当,一次复习内容的数量不宜过多;8、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50%效果最好
思维
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品质:广阔性/广度、深刻性/深度、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敏捷性、逻辑性—中心环节
分类:1、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为直觉思维、分析思维;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分为聚合/求同/集中思维、发散/求异/辐射思维;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分为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过程:分析和综合(基本过程,基本环节)、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
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归纳推理(由特殊到一般)和演绎推理(由一般到特殊)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2、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在高中阶段处于优势;3、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问题解决和创造性
问题与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首要环节、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关键阶段、检验假设。 版本二: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寻求答案阶段—途径有算法式和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反推法、爬山法、类比思维)、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评价结果阶段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情境、定势与功能固着、酝酿效应、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原型启发、情绪与动机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创造性思维与培养:1、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2、创造性的培养: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表象与想象
概念: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想象是人脑对表象的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的分类: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没有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有意想象/随意想象(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有理想和空想)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学习概述
学习的内涵
学习的实质: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经验或反复练习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1、学习不仅指学习后所表现的结果,还包括行为变化的过程;2、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和内潜行为;3、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4、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5、行为变化既包括由坏向好的变化,也包括由好向坏的变化
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的区别:1、从内容上看,人类学习具有社会性,动物学习仅仅是掌握个体经验;2、从方式上看,人类学习以语言为中介,动物学习主要是一个自发的过程;3、从性质上看,人的学习是自觉的、有目的的、积极主动的过程,动物的学习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环境
学生学习的特点:1、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2、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3、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4、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5、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学习的分类
按学习主体,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机器学习
按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
按学习意识水平,分为内隐学习、外显学习
按学习性质与形式:1、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2、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按学习内容,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知识的学习
知识的类型
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根据知识的功能,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根据知识的表现形式,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波兰尼)
知识学习的种类
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组合学习
技能的形成
技能及其分类:操作技能/动作技能/运动技能(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心智技能/智力技能/认知技能(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准确的示范与讲解、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国外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最早加里培林,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我国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冯忠良,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