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资科目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资科目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的思维导图,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最直接),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这是一篇关于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维导图,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目前的课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改革。
第二节 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思维导图,按照一定的学科逻辑序列和儿童心理发展需求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的思维导图,学科课程理论有学科中心课程论(知识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儿童中心课程论,经验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教育(产生与发展)
内涵
由来:《孟子·尽心上》
广义:社会、家庭、学校
狭义:学校教育
基本要素
教育者
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最直接),起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育影响
教育中介系统
内容
教育内容
教育材料
教科书
形式
教育手段
教育方法
教育组织形式
属性
本质属性
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父母对孩子的“抚养”不是教育
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界没有教育
人的先天本能不是教育
培养人
机械灌输,错误观念的影响不是教育
有目的
无目的的偶然影响不是教育
社会属性
永恒性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历史性
时代性
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内容: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
现代教育的内容:“德智体美劳”育并举
阶级性
相对独立性
教育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但不是完全独立
历史继承性
古代和现代都会学习儒家经典(《论语》)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历史性是“不同时期,教育不同”;历史继承性是“不同时期,教育相同”
生产性
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长期性
时间周期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功能
对象
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
个体社会化功能
个体个性化功能
个体谋生功能
个体享用功能
社会功能
社会变迁功能
推动社会的改革和发展
经济功能
政治功能
文化功能
人口功能
生态功能
社会流动功能
横向流动
改变环境,社会阶层不变(换工作地点)
纵向流动
提升社会阶层(升职,加薪)
性质
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显性功能
教育目的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主要标志:计划性
隐性功能
非预期,隐蔽性大
可以经过开发利用,转变成显性功能
隐性功能不一定是负向功能!
起源
口诀
本能生利西
心理仿孟禄
米凯爱劳动
神话起源
以宗教人士为代表,最古老的观点,但缺乏科学依据
生物起源
第一个正式提出,起源问题由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的标志,但根本错在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教育起源于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
肯定了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目的性),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
教育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孟禄
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劳动起源
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 的
教育源于劳动过程中经验传递的需要
米丁斯基,凯洛夫
发展
原始
无阶级性
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
在整个社会生产生活中进行
手段极为原始
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阶级性,等级性
古代社会教育特征
由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人员
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阶级性:不同阶级的对立(西周的“学在官府”)
等级性:统治阶级内部的教育不同(唐朝的“六学二馆”)
内容丰富,但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组织形式:个别施教,集体个别施教
有官学和私学,官私并行
有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象征性强调教育与个人社会地位挂钩
中国古代
夏朝:序,校
商朝:大学,小学,庠,序
西周:学在官府,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是中心)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稷下学宫
汉朝:太学,鸿都门学,官邸学,郡国学,书馆,经馆
魏晋南北朝
西晋:国子学,太学
南朝:四馆(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
我国最早的分专业的综合学校
随唐时期
隋朝:科举考试,606年开始设立进士科是科举制度确立的标志,1905废科举
六学二馆
大学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
专科
书学,律学,算学
崇文馆,弘文馆
外国古代
印度宗教主经义
婆罗门教,佛教,《吠陀》
埃及教师为僧侣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雅典德智体美齐
崇文教育,培养政治家和商人
斯巴达重军重体育
尚武教育,培养军人和武士
教会教育有七艺
三科
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有七技
培养封建骑士
骑马,击剑,打猎,投枪,游泳,下棋,吟诗
近代(19C以后)
国家重视和干预教育,公立教育崛起
普遍实施初等义务教育
德国是最早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
教育世俗化,与宗教分离
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现代(20C以后)
教育的四大支柱
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生存
教育的特点
全民多现身
全民化
教育面向所有人,人人都有受教育权,人人要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民主化
教育机会均等,师生关系民主化,教育自由化
多元化
现代化
终身化
保罗·朗格 最早系统论述终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