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六章 意识状态
普通心理学 第六章 意识状态 依据老师课件整理
编辑于2020-02-26 06:21:21意识状态
第一节 概述
意识及其特性
意识是我们的觉知状态,包括对我们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
特性
(一)主观性
(二)统一性
(三)流动性
(四)能动性
二、意识水平
(一)焦点意识
焦点意识是指我们集中注意而获得的清晰的意识。
(二)下意识
(三)前意识
(四)潜意识
三、意识的认知加工
意识问题仍然是人类最不熟知的领域,意识的发展规律仍然是认知科学未解决的重大问题。
美国认知科学家巴尔斯提出了全局工作空间意识模型,该模型认为意识与一个全局“广播系统”相联系,该系统在整个大脑中发布信息。
全局工作空间模型包括三个部分:专门处理器、全局工作空间和语境。
(1)专门处理器是无意识的,可能是一个单一的神经元,也可能是整个神经元网络。
(2)这些无意识专门处理器在特定的任务域中非常有效,因为独立分散的行为无需意识的介入,不需要在全局工作空间中显示它们。
(3)当遇到无法解决的新问题时,这些专门处理器可以根据情况对信息进行分解、重组,对全局的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形成意识经验,获得对问题的处理方案。
(4)当某个信息存在于全局工作空间时,它就是无意识的,它在全局工作空间中待的时间越长,我们对它的意识经验也就越深刻;
有意识和无意识处理能力的区别
第一,在计算方面,意识处理能力是低效的,无意识处理能力是高效的。
第二,意识处理过程包含了大量可能性的内容,而任何无意识处理器的范围有专属性。
第三,意识处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关联能力和语境敏感性,而无意识处理器是相对独立和自主的。
第四,意识经验具有内在的连贯性,是串行的,而无意识处理器可能是矛盾的,是并行的。
全局工作空间模型的优缺点
优点:证明了意识经验是可以认知的,也阐述了有意识的事件和无意识的事件之间的差异在我们神经系统中发挥了怎么不同的作用。
缺点:仍有一些认知哲学问题是该理论无法回答的。
第二节 觉醒与睡眠
一、觉醒状态
生命的大多数时间都处于觉醒的正常意识状态,这是一种清醒时有组织的觉知状态。
白日梦是清醒时的正常意识状态之一,它不同于睡眠,而是在非睡眠状态下产生的高度自我卷入的幻想活动。
(1)痛苦型;
(2)焦虑型;
(3)愉快型。
二、睡眠及其功能
对睡眠的解释:
(1)睡眠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
(2)生态学理论认为睡眠是为了适应生态环境,从而保护自身免遭伤害。
(3)睡眠可以帮助个体完成清醒时尚未结束的心理活动。
(4)睡眠缺乏会压制对抗疾病的免疫系统,还可以改变新陈代谢和荷尔蒙的功能,产生肥胖、高血压和记忆缺失问题。
三、睡眠周期
人们正常睡眠的一个周期内有两个时相,即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两者交替出现,交替一次即为一个周期,持续时间90分钟
一)非快速眼动睡眠期
阶段1:清醒到睡眠的过渡期,昏昏欲睡,脑电波的频率和振幅都较低,持续10分钟,β波转向α波,属于浅睡眠阶段,
阶段2:开始正式睡眠,偶尔出现睡眠锭(短暂爆发的高频高幅的脑电波),以及被称为“K结”的低频、很大波幅脑波,持续20分钟,主要是α波,属于浅睡眠阶段。此阶段可能出现抽动或肌肉颤搐。此阶段可缓解疲劳,在此醒来会有提神之感。
阶段3:出现Δ波,有时会出现睡眠锭,持续40分钟,属于沉睡阶段。
阶段4:大多数脑电波呈现为Δ波时,属于沉睡阶段。
(二)快速眼动睡眠
梦主要出现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有两种表现:
(1)持续性快速眼动睡眠:见于全部快速眼动睡眠期,表现为肌张力消失、低波幅脑电图、较高的唤醒阈、体温易变性、海马 节律;
(2)位相快速眼动睡眠:间断出现在快速眼动睡眠期,表现为快速眼球跳动、肢体肌肉抽动、自主神经活动改变、脑桥膝状体—枕部棘波。
四、失眠
失眠即睡眠失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深度睡眠时间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等。
(1)失律性失眠
(2)情境性失眠
(3)良性失眠,也可称为假性失眠
(4)药物性失眠
(5)身体疾病所致失眠
第三节 梦
一、梦的现象
梦是睡眠时的一种意象语言,其主要特点是无意性、被动性及梦境的离奇与怪诞。
(一)做梦的频率
(二)梦中的情节
(三)梦的控制
(四)梦剥夺效应
二、梦的理论
(一)梦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梦以伪装的形式表达潜意识的欲望和冲突,做梦者所陈述的梦境实际上是由梦隐相伪装后转化而来的。
伪装的方法:
(1)转移、(2)简缩、(3)综合
(4)象征、(5)再修正
评价
(1)把精神病患者梦的经验构建的理论推广到一般人身上,难免以偏概全;
(2)将梦境中的潜意识欲望解释为性欲的冲动,未免过于狭隘,且容易产生误导;
(3)没有证据支持梦显相和梦隐相的区分;
(4)目前仍被很多文化所广泛接受。
(二)激活-整合假说
由霍布森和麦卡利提出,认为梦实质上不过是在快速眼动睡眠过程中,人们试图对大脑自发产生的随机神经电冲动的解释。认为当人熟睡时,位于脑干中的大脑某一部分还会周期性地活动,从而产生毫无意义的神经冲动。人的大脑综合这些冲动,并赋予其以一定的意义。当我们醒来并记起了这些认知活动,我们就称自己做了一个梦,并试图挖掘其含义。
(三)梦的认知观点
Rosalind Cartwright认为梦为我们提供解决日常问题和情感事件的机会。
第四节 催眠
一、催眠及其诱导
催眠是一种让人备感神秘的意识状态。
催眠的状态
(1)主动性反应减低。
(2)暗示性增高。
(3)知觉扭曲与幻觉。
(4)注意层面趋窄。
(5)催眠中的角色扮演。
(6)旧记忆还原现象。
(7)催眠中经验失忆。
催眠状态诱导
催眠前要注意两:
(1)良好的情绪关系。
(2)适宜的环境。
具体步骤:
(1)询问解疑
(2)诱导阶段
(3)深化阶段
(4)治疗阶段
(5)解除催眠
二、催眠感受性
催眠感受性是指个体接受暗示的难易程度。
催眠感受性高的人通常具有下列特征:
(1)依赖性强,经常寻求他人的指点;
(2)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中的场景;
(3)想象力丰富;
(4)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移;
(5)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
(6)有经验分离的经历。
催眠的深度通常分为三级,由浅至深依次为
(1)动作支配期
(2)知觉支配期
(3)记忆与性格支配期
四、催眠理论
(一)意识分离论
美国心理学家希尔加德提出的意识分离论把催眠看作一种改变了的意识状态。
他认为,个体被催眠后的意识分离为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被试接受暗示后所意识到的一切新经验
第二个层面是隐藏在第一个层面之后,不为其所意识到的经验
(二)社会角色论
社会生理学家斯帕诺斯对意识分离论质疑。他认为,催眠状态下的行为实质上都是在人正常的自主范围之内。一个人确定自己被催眠状态下的行为实质上都是在人正常的自主范围之内。一个人确定自己被催眠的唯一原因是其在催眠条件下的行为与自己期望在这种状态下会出现的行为相一致
其他典型意识状态
白日梦
走神(mind wondering,心智游移)
放松
入静(冥想)
第五节 精神药物与异常意识状态
一、精神药物的一般效应
那些能够改变知觉、记忆、情绪、时间感和自我意识的化学物质称为精神药物。
所有的精神药物如果持续服用都会产生耐药性(或抗药性)。
对药物依赖的表现有两种反应:
生理依赖,指药物成瘾后一旦停止服用,成瘾者会有种种异常反应;
心理依赖,即药物成瘾者停药后在心理上会产生坐立不安和无法忍受的渴求反应。
二、精神药物导致的异常意识状态
(一)抑制剂
凡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使身体机能降低的药物,均称为抑制剂,如酒精、鸦片类等。
1.酒精
2.鸦片类
(二)兴奋剂
兴奋剂指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兴奋作用,增强身心活动效率的药物。主要有苯丙胺类、可卡因和尼古丁。
1.苯丙胺类
2.摇头丸
3.可卡因
4.尼古丁
(三)致幻剂
致幻剂是指能产生幻觉(包括视觉、听觉和其他感觉系统的幻觉)的精神药物,因此也称迷幻剂,如大麻、麦角酸洗二乙胺等。
(1)时空感和自己身体形象扭曲。
(2)超越自我感。
(3)信以为真感。
(4)经常是欣快感,但交织着焦虑与惊恐。
(5)无法用言语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