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十二章 记忆
普通心理学 第十二章 记忆 根据老师课件整理
编辑于2020-02-26 09:32:43第十二章 记忆
第一节 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原先的刺激消失后,保持的有关刺激、事件、意向、观念等信息的心理机能。
二、记忆系统
记忆是一个系统,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部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三、记忆的种类




四、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神经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记忆并非只存储在一个地方!
(一)脑损伤的证据
拉什利的研究结果发现:由大脑损伤引起的记忆损失程度与切除组织的数量成正比。记忆痕迹并不存在与特定的脑区,而是广泛分布于整个大脑中。
当代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尽管不同类型的知识是分开加工且分别定位于大脑的限定区域,但复杂信息的记忆是分布于很多神经组织的。
(二)脑成像的证据
PET扫描的研究表明,情景记忆编码过程在左前额叶表现出不对称的高度脑活动,而情景记忆提取过程在右前额叶表现出高度脑活动。
(三)记忆的神经过程
突触可塑性
反响回路
长时程增强
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赫伯认为短时记忆的活动过程只持续短暂的一段时间,而长时记忆则涉及神经系统结构上的改变,故较持久。因此它们有不同的神经生理机制。
反响回路与短时记忆
脑部有大量的神经元彼此连接,互通信息。
一旦神经元a被激活,就依次传递到b,c,d,…,最后又返回神经元a,如此循环,形成神经回路,往返于皮质的不同区域,也可以通往皮质下的结构(如丘脑、海马)。
任何心理过程都可以看作某特定神经回路的活动。回路的活动由感觉刺激所引起,在刺激消除后会持续一短暂的时间。这个短暂的活动属于回路的反响。
反响回路可以使神经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循环和“自我维持”,以引发巩固过程。
反响回路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长时程增强与长时记忆
如果两个神经元间的一个突触一再被激活且大约在同时向突触后神经元传递神经冲动,突触的结构或化学成分就会发生改变。
即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效应,这可能是长时学习和保持的机制。
研究表明,如果破坏长时程增强作用(比如通过不同的药物)就会破坏学习和记忆。
第二节 感觉记忆
一、图像记忆
视觉刺激停止后,视觉系统对信息的瞬间保持叫图像记忆。斯珀林部分报告法的实验对其进行研究。
二、音响记忆
听觉系统对刺激信息的瞬间保持叫音响记忆。莫瑞等仿照斯珀林的部分报告法实验程序证实了音响记忆的存在。
三、感觉记忆的特征
感觉记忆在瞬时能储存大量的信息。进入感受器的信息几乎都被储存。
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
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加工的,是按刺激的物理特征原样直接加以编码和储存的。
感觉记忆中的一部分信息由于模式识别而被传送到短时记忆中,并在那里赋予它以意义。所谓模式识别,就是从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传递信息并赋予它意义的过程。
第三节 短时记忆
一、双重记忆理论的证据

把记忆区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最早由詹姆斯提出的。
对双重记忆理论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之一是在自由回忆实验中得到的。
二、短时记忆的特征
短时记忆又是唯一对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的记忆阶段。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我们意识不到的,这两种记忆中的信息只有被传送到短时记忆中才能被执行、控制和加工。所以短时记忆也叫工作记忆。
(一)短时记忆的编码
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随记忆材料及主体经验的不同而不同。
(二)短时记忆的容量
短时记忆的容量可用组块作为单位来测量。组块是指人们在过去经验中相当熟悉的一个刺激独立体。
米勒认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7+2个组块,这个数量是相对恒定的。这就是短时记忆的组块理论。组块的大小、复杂性和熟悉性等都会影响短时记忆的容量。
组块化是将项目组织成熟悉的、有意义的单元,这个过程通常是自动发生的。因此,组块的大小、复杂性都是因人而异的。
(三)短时记忆的加工
信息在短时记忆中的主要加工方式是复述。复述就是出声或不出声的重复。
维持性复述,即从感觉记忆中抽取某种信息并使该信息适应于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保持在短时记忆中;
精制性复述,即将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精细结构的编码,包括联想编码、组织编码、心象编码等,经过这种编码信息能在长时记忆中稳定地储存,并在日后被提取出来使用。
(四)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三种可能的检索方式:
平行扫描:将探查数字同时与记忆中的所有项目相比较。。
系列自中断扫描:将探查数字逐个与忆记中的项目相比较,发现有与探查数字相同的就中断扫描。
系列全扫描:将探查数字逐个与记忆中的所有项目都进行比较,不论记忆中有或没有探查数字。
Sternberg 采用加法反应时,进行了短时记忆提取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是以系列全扫描方式进行的。
第四节 长时记忆
一、记忆的建构
记忆的构建不是对个人所经历的事情一成不变的复制,而是会受到个人的理解、知识背景、情绪和个性特点等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它是一个主动的、具有高度个性化的加工过程。
如情绪对记忆的影响,人们在快乐、悲伤、酗酒等情况下学会的东西,往往也是在同样的状况下更容易回忆起来,这种现象称为状态依存记忆。
二、记忆的组织
长时记忆就像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索引系统。当代大多数心理学家倾向于用网络模型来解释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储存。该模型认为头脑中的记忆信息是按网络结构组织起来的。
用网络模型可以解释记忆的重整作用,重整性记忆是通过在记忆网络的分支上不断扩散而实现的。
记忆重整作用的关键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被激活后又作为“线索”去激活另一个节点,这样,整个记忆就可能在一个节点的回忆基础上得到重整。
三、长时记忆的测量

(一)回忆法
(二)再认法
(三)节省法
(四)重建法
四、信息存储的动态变化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记忆保持量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实验材料是无意义音节。
学习后的不同时间里保持量是不同的,刚学完时保持量最大,在学后的短时间内保持量急剧下降,然后保持量渐趋稳定地下降,最后接近水平。
这条曲线称为保持曲线。由于传统上保持也被看作是遗忘的反面,因此这条曲线也常常被称为遗忘曲线。这条曲线表明,我们记忆的信息,大多数在记忆之后便立刻遗忘了。
记忆内容保持量的影响因素

测量方法的影响
学习程度的影响
材料性质的影响
记忆恢复现象
动机作用与记忆效率
第五节 遗忘

一、编码缺失
二、衰退
三、干扰(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四、提取失败(舌尖现象)
五、动机性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