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七章 动机
普通心理学 第七章 动机 根据老师课件整理
普通心理学 第十二章 记忆 根据老师课件整理
普通心理学 第十一章 学习 根据老师课件整理
普通心理学 第十章 知觉 根据老师课件整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七章 动机
一、概述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倾向或动力。
二、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
动机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为活动状态,体现了个体的能动性。
指向功能
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目标。
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的维持功能表现在行为的坚持性方面。
动机的调整功能表现在个体通过行为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与更接近目标。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与动机相关的几个概念
一)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二)本能
(1)指同一物种所有个体所共同表现的不学而能的行为反应。
(2)指某一物种生而具有的行为潜能或倾向,行为潜能或倾向所形成的内在作用促发同一物种的个体表现出不学而能的同样的行为模式;
(3)指某一物种的个体在其生命中某阶段所表现的某种特殊行为模式;
(4)指促发人类某种行为但不为当事人所知的内在力量,这是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的独特看法。
(三)内驱力
驱力或内驱力是指驱使有机体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一些学者把需要、内驱力和动机作为同义词来使用。但多数学者对这三个术语是有区别地加以使用的。需要是内驱力的基础。当机体缺乏某种东西而产生需要时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即内稳态)便遭到破坏。
(四)诱因
凡是能引起机体动机行为的外部刺激,均称为诱因。诱因按其性质可分为两类:
(1)有机体因趋向或获得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正诱因
(2)有机体因逃离或回避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负诱因
总之,需要、本能和内驱力存在于有机体内部,它们所处的状态或释放的能量是无指向性的,当其与存在于有机体外部的诱因相结合,即产生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动机行为。
三、动机的种类
(1)根据动机的起源分为: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2)根据对活动的驱动作用分为:主导动机和次要动机
(3)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四、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
动机强度和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关系,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道德森定律(Yerkes-Dodson Law)。

第二节 生物性动机
一、进食动机
二、饮水动机
三、睡眠与觉醒
四、性动机
第三节 社会性动机
一、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指个人追求进步以期达成自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目标的内在动力。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其实包含着两种彼此抵消的心理作用,即希望成功和恐惧失败。
二、交往动机
交往动机是个人在社会情境中希望与他人亲近的内在动力。沙赫特对交往需要的研究表明脱离人群的人是无法生存的,同时人们对孤独、隔离的容忍力存在相当大的个别差异。
三、权力动机
权力动机即个体欲在某些方面取得一定的支配地位的内在动力。大多数人都有权力动机,只是程度不同,表现方式不同而已。从狭义上讲,它表现为政治上或组织上的权力欲望,而在广义上,则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专业人员对非专业人员、教师对学生等方面的人际关系中体现出来。
个人化权力动机
社会化权力动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一、需要的层次
生理需要
指对食物、空气、水、性和休息的需要,是维持个体生存和种系发展的需要,在一切需要中它是最优先的。
安全需要
指人对安全、秩序、稳定以及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
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就会感到威胁和恐惧。
它表现为人都希望自己有丰厚的收入,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希望生活在安全、有秩序、可以预测和熟悉环境中,喜欢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等。
爱和归属的需要
指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以及隶属于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要。
包括给他人的爱和接受他人的爱。
爱和性有密切关系,但不等同,性行为不仅来自于性欲,而且受爱和情感需要的支配
尊重的需要
指希望有稳定的地位,得到他人的高度评价,受到他人尊重并尊重他人的需要。
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人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增强自己的信心。
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使人产生自卑和失去信心。
自我实现的需要
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地完善自己,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这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
音乐家必须去创造音乐,画家必须作画,诗人必须写诗……一个人要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就必须真实的面对自己。
各人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内容不同,达到自我实现的途径和方式也各不相同。
二、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马斯洛认为,无论从种族发展,还是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得越早;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得越晚。
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较低层次的需要又叫匮乏性需要。
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出现。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这些需要又叫成长性需要。
第四节 动机理论
一、精神分析的动机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大类本能:
(1)生的本能
(2)死的本能
二、内驱力降低理论
内驱力降低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提出的一种动机理论。
在赫尔的理论中,内驱力主要有两种:
原始性内驱力
继发性内驱力
三、期望理论
认知论的动机理论认为,人类的动机行为是以一系列的预期、判断、选择,并朝向目标的认知为基础的。
期望理论由弗洛姆提出,
(1)必须解决动机的两个问题:实现目的的可能性、目的的价值
(2)力=期望×效价
(3)期望达到的结果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与第二层次
第五节 价值观
一、价值观及其特征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
价值观具有四个特征:
(1)主观性
(2)选择性
(3)稳定性
(4)社会历史性
二、价值观的结构
佩里最先把价值观分为六类:认知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审美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
罗克奇提出两类价值系统:
(1)终极性价值观
(2)工具性价值观
三、价值观的表现形式
(一)兴趣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它使人对某些事物优先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
(二)信念
信念是人对于生活准则的某些观念抱有坚定的确信感和深刻的信任感的意识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