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八章 注意
普通心理学 第八章 注意 据老师课件整理
编辑于2020-02-26 09:16:39第八章 注意
注意及其特征
注意的外部表现
注意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并伴随某些特殊的动作。
注意和外部表现并不一一对应。
注意的功能
注意的选择性,是个体进行信息加工和各种认知活动的重要条件,也是个体完成各种行为的重要条件。
注意和意识的关系
注意不等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当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比较清晰。
注意的生理机制

注意的神经机制还有哪些?
朝向反射
脑干网状结构
边缘系统
大脑皮层
注意的种类
(一)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二)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
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原因:
①刺激物自身的特点: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运动变化等。
②人本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等。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努力的注意。
原因:
①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
②对兴趣的依从性。
③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
④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
⑤对人格的依从性。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即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三)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
内源性注意是根据观察者的行为目标或意图来分配注意;
外源性注意是观察者的视野外部的信息所引起的注意定向。
注意的特征(品质)
㈠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又叫注意的范围。
黑色圆点 8-9个;
外文字母 4-6个;
几何图形 3-4个;
汉字 3-4个。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主观因素:如活动任务、个体经验、情绪等。
客观因素:如刺激物排列的特点等。
㈡ 注意的起伏
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注意起伏是正常的注意现象,它具有防止疲劳,提高注意稳定性的作用。
注意的起伏是不随意的,是意识很难直接控制的。
㈢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把注意同时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对象或活动上。
研究方法:双作业操作。
意义:是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重要条件。其基本条件是几种活动的自动化程度。
注意分配的条件
1、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其中只能有一种活动是生疏的,其余的活动必须是熟练的。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形成了动作系统。
例如,有的人能同时做到眼看歌谱,手弹钢琴,口腔发声,这时各种活动之间已形成了动作系统,即固定的反应系统,从而使注意的分配较好。
㈣ 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任务的要求有目的地、及时地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善于主动、迅速地转移注意,对学习、工作等非常重要,尤其是那些要求在极短时期内对新刺激做出反应的工作。
注意的转移与分心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任务的需要,有目的地主动把注意转向新的对象,使一种活动合理地为另一种活动所代替,这是注意的积极品质。
注意的分散则是由于某些刺激的干扰,使自己的注意离开了需要稳定注意的对象,而不自觉地转移到对完成工作无关的活动上,这是注意的消极品质。
注意转移的影响因素
1、与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有关。
如看过一篇生动有趣的小说之后,要立刻开始解答难度较大的习题注意的转移就困难些。
2、与对引起注意的新事物的意义理解程度有关。
3、与一个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有关。
神经过程灵活失,注意的转移就来得快些,反之,则来得慢些。
4、与已有的习惯有关。
一个学习或工作中长时间养成不集中注意习惯的人,他们注意很难有目的地、及时地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第三节 注意理论
(一)过滤器理论和双耳分听技术
1.单通道过滤器模型 (早期选择模型) 及其验证
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Broadbent,1958)最先提出注意的过滤器型,基于双耳分听实验提出的。
双耳分听技术

早期选择过滤器理论的问题
无法解释人对有意义的材料的信息加工和注意分配等现象。
“鸡尾酒会效应”
2.中期选择模型 (衰减模型) 及其验证

特雷斯曼提出的衰减模型认为,有机体总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某种过滤器。
但是过滤器不是按“全或无”原则工作的,而是按衰减的方式工作的,并认为许多通道都能对信息作不同程度的加工。
过滤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位置:
一是在语义分析之前的,被称为外周过滤器;
二是在语义分析之后的,被称为中枢过滤器。
追随耳实验的问题
诺曼(1969)认为,对非追随信号的操作相对较差,并不是因为听者不能关注信息,而是应归咎于追踪过程中,出声报告追踪信号的外显行为产生了干涉影响。
一些东西之所以未被注意、未被说出,是因为个体一味地注意和反应其他东西,从而使它们在识别之外未得到继续加工(如从记忆中提取等)的缘故。
晚期选择模型 及其验证

注意晚期选择模型
多伊奇和多伊奇认为,所有的选择注意都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过滤器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注意的选择以知觉的强度和意义为转移。
这个模型能很好解释注意分配现象,因为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得到了加工,也能很好解释特别有意义的信息易引起人的注意,因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这些项目激活阈值是很低的。
三种模型的信息选择位置

二、注意集中的可变焦距模型
当我们看一个视觉景象时,其中的一部分极其清晰,其他部分则模糊不清。埃里克森把视觉注意比拟为聚光灯,提出了可变焦距模型,认为注意聚光灯的光柱是可调节的。
可变聚焦模型的问题
不能解释为何在注意聚焦的情况下,也只能注意到“聚焦”位置上部分信息。
没有对视觉集中性注意的加工机制给出解释。即注意是怎么集中或者“聚焦”的?
三、资源限制模型
卡内曼(Kahneman,1973)把注意看作心理资源,认为人的心理资源是有限的,注意的有限性不是过滤器作用的结果,而是受到了从事操作的有限心理资源的限制。
诺曼和博布罗(Norman & Bobrow,1975):
材料限制是指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
资源限制是指作业受到所分配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过程便能顺利进行。
四、双加工调节模型

奈塞尔(Neisser,1976)把早期选择模型和晚期选择模型加以综合,提出了一个包含前注意加工和注意的控制加工的双加工调节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