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九章 感觉
普通心理学 第九章 感觉 根据老师课件整理
编辑于2020-02-26 09:22:06第九章 感觉
第一节 概述
什么是感觉
感觉(sensation):个体对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所产生的体内外的初级经验或觉知。
感觉使个体觉知到刺激的存在,分辨出刺激的个别属性;
感觉是我们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
感觉剥夺实验
人必须借助感觉与外界保持适当的平衡。
感觉信息的神经加工机制
感觉信息的神经加工包括三个主要环节: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传入神经的活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的活动,从而产生感觉经验。
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刺激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
传入神经的活动:编码
神经细胞的电事件以某种方式代表或表示作用于机体身上的刺激
编码包含着把一种形式的信息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一套法则。
感觉信息可用几种方式的全或无的动作电位来编码。
刺激的强度在神经道路中是由一个或多个神经细胞中的冲动发放频率来表示的。不同类型的刺激由不同的感觉道进行信息加工。
在传入通路中,感觉信息的加工既有电编码,也有化学编码。
大脑皮质的活动:产生感觉
感觉的种类
(1)根据感觉刺激是来自有机体外部还是内部

(2)根据刺激能量的性质,可把感觉分为: 电磁能的、机械能的、化学能的和热能的。
(3)临床上把感觉分为四类:
特殊感觉
体表感觉
深部感觉
内脏感觉
感觉的规律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
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种类
绝对感受性
人的感官器官觉察的最微弱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
人的感官器官能够觉察的最微弱的刺激的强度。
差别感受性
人的感官器官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觉察出差异的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异量。
不同感觉通道的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韦伯定律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Weber, E. H.)1840年发现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即:
ΔI / I=K
ΔI是差别阈限;I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就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韦伯常数,或者叫韦伯分数
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费希纳定律
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Fechner, G. T.)1860年用差别阈限作为感觉的单位,一个刺激所引起的心理强度可以用这个刺激所包含的差别阈限值来表示:
S=K · logR
S代表心理量;R代表物理量;K是一个常数,不同感觉道的K值是不同的
即人感受到的心理量和刺激的物理量的对数成正比
费希纳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费希纳的对数定律的意义
感觉大小与刺激强度关系:
S=K logI
公式表明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上升。当物理量迅速上升时,感觉量是逐步变化的。
斯蒂文斯的乘方定律
感觉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的。
S=B·In
S是感觉大小;
I是刺激强度
(2)感觉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在持续感受某一个刺激后,神经元会降低放电的频率。如穿衣服,游泳。
光暗适应
光适应:快(1-2分钟)
暗适应:慢(30-40分钟),视紫红质的作用
戴波长在620纳米以上的红色眼镜,视紫红质不会分解,可保护暗适应
感觉适应的意义
感觉适应能力是有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助于集中注意于对我们更有意义的信息。
我们需要了解变化;没有人想要一天16小时被提醒他的鞋还在脚上。
——戴维·休布尔(神经科学家)
(3)感觉后效
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sensory aftereffect)。
感觉后效在视觉中表现尤其明显,称为后象(after-image)。
视觉后象有两种:正后象和负后象。
(4)感觉对比
不同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导致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分两类: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称为同时对比(simultaneous contrast)。
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称为先后对比(successive contrast)
(5)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第三节 视觉
视觉的折光机制和感光机制
(1)眼睛的折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它们具有透光和折光作用。
(2)视网膜是眼睛最重要的部分,由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形成三层。感光细胞组成视网膜的最外层:
①视杆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周围部分;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中央部分。特别是中央凹,全是视锥细胞。视神经穿出眼球的地方没有感光细胞,叫盲点。
②由于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结构不同,机能也不同。视杆细胞对弱光很敏感,但不能感受颜色和物体的细节;视锥细胞则专门感受强光和颜色刺激,能分辨物体颜色和细节,但在暗光时不起作用。
③视锥细胞中的感光色素叫视紫兰质,能感受强光。有三类视锥细胞分别含有感红色素、感绿色素和感蓝色素,它们各自分别对红、绿、蓝色光最为—敏感。
三、视觉感受性
(一)对光强度的感受性
光刺激离中央凹8°—l2°时,视觉有最高的感受性;刺激盲点时,对光完全没有感受性。
(二)对光波长的感受性
人对颜色的辨别能力在不同波长是不一样的。在整个光谱上,人眼能分辨出大约150种不同的颜色。
(三)视敏度
视觉辨别物体细节的能力叫视敏度,也称视力。
颜色混合


用颜料、油漆等的混合配色——减色法
减色法的三原色是黄、青、紫,它们是加色法三原色的补色。
它与色光混合不一样。例如:
黄色颜料是从入射的白光中吸收蓝光而反射红光及绿光,而这两种光合在一起引起黄色的感觉。
色觉缺陷
每50人就会有一个色觉缺陷,并且通常是男性。
色弱:对不同波长的感受性低于正常人。
色盲:全色盲(只能看到黑色和白色)和局部色盲(如,红绿色盲)。
四、色觉理论
(一)三色说
三色说是英国物理学家扬提出,后为亥姆霍兹所发展,合称为扬-亥姆霍兹三色说。这个学说从红、绿、蓝三原色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色调及灰色这一事实出发,假定在视网膜上红、绿、蓝三种神经纤维的兴奋都能引起一种原色的感觉。三种神经纤维对光谱的每一波长都有其特有的兴奋水平,当光刺激同时引起三种纤维不同程度的兴奋时,便按相应的比率产生各种色觉。
(二)拮抗过程说
色觉的拮抗过程说是黑林提出的。他假定视网膜中具有三对拮抗的视素:白-黑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这三对视素的同化和异化过程就产生各种颜色。
黑林的理论认为视锥细胞能感受红、绿、黄、蓝四种颜色,因而也称为四色说。
色彩与心理健康
(一)色彩与情绪
不同的色彩可以让人感受到不同的情绪体验。
处于蓝色和绿色的环境中,可使皮肤温度下降1~2℃,脉搏跳动减少4~8次,还可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担。这类颜色能缓和心理压力,缓解紧张,使人安静,从而更冷静地对待现实。
粉红色具有息怒、放松及镇定的功效。
在一些,当犯人闹事以后就将其关进粉红色的禁闭室,10多分钟后,犯人就会打起瞌睡。
可充分利用色彩对人情绪的有利方面,如在医院病房的布置中采用接近蓝色或粉红的颜色,能营造出温馨的环境,使病人产生积极情绪,促进病人的病情好转。
(二)色彩与主观感受
浅蓝色、浅黄色、橙色宜于保持精神集中、情绪稳定;而白色、黑色、棕色对学习效率的提高不利。
教室的颜色搭配和组合还会影响师生的反应和互动。
第四节 听觉
一、听觉的物理刺激
听觉是声波物理特征的反映。
频率——音高
振幅——响度
波形——音色
二、听觉的生理机制
听觉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

三、听觉感受性
(一)对声音频率的感受性
音高主要由声音频率而定。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最低不能小于16赫兹,最高不超过20000赫兹。
(二)对声音强度的感受性
音响主要由声音强度决定。对声音强度的绝对感受性,下阈为0分贝,上阈约130分贝。
四、听觉理论
(一)地点说
地点说的基本假设是基底膜的不同地点感受不同频率的声音刺激,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达到脑便产生不同的音高感觉。
地点说又分为共鸣说和行波说。
共鸣说
基底膜上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它们分别与外界不同频率的震动发生共鸣,短纤维与频率高的声音发生共鸣,长纤维与频率低声音发生共鸣。
但人耳能接受16-20000Hz震动,频率之比1000∶1,基底膜上横纤维长短的比例仅为10∶1,二者不对应,因而根据不充分
行波说
基底膜由声波引起的震动,从基底膜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不同频率的振动达到基底膜的不同部位后便停止下来。低频可达耳蜗顶部,高频只能达到耳蜗的底部,从而实现基底膜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分辨。行波理论正确描述了500 Hz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
但难以解释500 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
(二)频率说
频率说是由拉瑟福德提出的。他认为声音的频率是由听神经中神经元发放的速率来编码的。
但是,单一神经元冲动发放速率不能快于1000hz,即单一的听觉神经纤维不能传递人类听阈范围的所有频率。
温弗尔提出了齐射说,认为声音频率在400赫兹以内时,单一神经纤维以符合频率的发放速率发放冲动。
第五节 其他感觉

嗅觉
嗅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嗅觉的感受器是鼻腔上膜的嗅细胞。
有气味物质的分子随着呼吸进人鼻腔,嗅细胞接受嗅觉刺激,将嗅嗅觉的神经冲动沿嗅神经传至中央后回,产生嗅觉。
嗅觉是人体最古老的感觉。
味觉
分布在舌面、味蕾是接受味觉刺激的感受器。
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有味道的物质。
当味觉刺激随着液体流进舌面的小坑里的时候,味觉刺激就刺激了味蕾,味蕾将味觉刺激的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能后,沿舌咽神经传至大脑中央后回,引起味觉。
最基本的味觉有甜、酸、苦、咸四种,我们平常尝到的各种味道都是这四种味觉混合的结果。
舌尖,甜味;舌根,苦味;两侧,酸味;两侧前部,咸味。
味觉的感受器和嗅觉有密切的联系
皮肤感觉
皮肤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它们分别有不同的感受器。
刺激作用于皮肤,未引起皮肤变形时产生的是触觉,引起皮肤变形时便产生压觉。
触、压觉都是被动的触觉;触觉和动觉结合产生触摸觉则是主动的触觉了。
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和生理零度相同的温度刺激皮肤,不会引起热和冷的感觉。
皮肤的冷觉和温觉比较容易适应,痛觉难于适应。
运动觉
运动觉又叫动觉,其感受器分布在肌肉、筋键和关节中。
身体运动时动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感觉神经经过脊髓后索上行,再经丘脑最后到达中央后回产生运动感觉。
视知觉、触摸觉、言语动觉的产生,以及身体运动的进行,都需要视觉、触觉和言语听觉与动觉的结合,以及动觉提供的反馈信息。所以动觉在心理发展中具有常重要的作用。
平衡觉
平衡觉又叫静觉,其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
前庭器官包括耳石和三个半规管,反映头部的位置和身体的平衡状态。当人体位置与地心引力方向发生变化的时候, 几个半轨管内的液体的流动以及耳石的运动,都会刺激前庭器官,引起平衡感觉。
平衡器官过于敏感,容易引起前庭器官的高度兴奋,造成恶心、呕吐等反应。
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又叫机体觉,它包括饥饿、饱胀和渴的感觉,窒息的感觉,疲劳的感觉,便秘,性以及痛的感觉等等。
当各种内脏器官的工作处于正常状态时,引不起内脏的感觉,而且内脏活动有一定的节律,变化比较少,所以内脏器官向大脑输送的信息比较少,也比较弱。只有某个内脏器官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的内脏感觉。
痛觉
皮肤感觉和内脏感觉中都有痛觉,各种感觉器官中也都有痛觉,痛觉遍布全身的所有组织中。
皮肤痛和内脏痛之间的区别在于,内脏痛的性质不清,定位不准,而且具有放射的现象。
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的作用。痛觉的产生告诉我们身体的某个部位受到了伤害,发生了病变,给我们一个信号,让我们加以保护。所以,痛觉具有生物学的意义。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痛觉最难于适应。
人们之间痛觉的感受性有很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