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第一章节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第一章节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编辑于2023-08-10 18:54:24 广东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及其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概述
㈠教育的概念
广义:
①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②无\有组织、自发的、零散的or自觉的、系统的
③包括社会教育(依托),家庭教育(基础和补充)和学校教育(主导)→(形成教育合力)
狭义:学校教育(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封闭性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㈡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㈢教育质的规定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
人类社会共始终中(人在教育在)
历史性
古今不同①不同天②历史现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继承性
古今相同
相对独立性
受政治经济的影响,但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不平衡的超前或滞后
长期性
①周期长②滞后性③优先性④未来性建投→不可短视
生产性
教育史生产性活动(生产力);潜在的投资
民族性
在具体的民族or国家中进行
(四)教育的功能
作用对象
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
个体社会化
指个体社会环境影响下,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
个体个性化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社会发展功能
社会变迁功能
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社会流动功能
不同的社会领域,职业岗位之间的转换和调动
性质划分
正向功能(积极促进)
负向功能(消极阻碍)
呈现形式
显性功能(计划性)
隐性功能(非预期性,潜移默化)
二、教育起源
㈠神话起源说
代表人物:朱熹
人格化的神,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的意志(错误,非科学)
㈡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 否定了人和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口诀:本能 生 利 西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的起源学说,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但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㈢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孟禄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口诀:心理 仿 孟禄
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㈣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 教育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
口诀,金(钥匙)马(马克思 ····)米 夫 爱 劳动
符合马克思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
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一把“金钥匙”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㈠原始形态的教育
总体特征
非独立性
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联系
无特定教育场所
无专职教育人员
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无积极性教育机会均等
原始性
内容简单,主要传递生产经验
方法单一,耳相传
㈡古代教育
1.古代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具体演变过程
特征
奴隶社会
学校的出现意味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
典型特征:阶级性
封建社会
突出特征:等级性
5.古代教育的特点
阶级性
学校是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
等级性
不同阶层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
道统性
教育反映统治阶级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
专制性
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
刻板性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单一
象征性
能不能接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
古代西方
2.古代印度
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婆罗门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最高等级:婆罗门种姓的僧侣祭司 其次:刹帝利,军事贵族 再次:吠舍种姓,仅能从事农工商业 最低等级:首陀罗种姓,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3.古代埃及
⑴宫廷学校:公园前2500年左右,埃及王官为了培养王子王孙,开始办学,学生学习读写、数学、天文,学习结束后进入国家机关任职
⑵职官学校:政府为了训练官吏创办的,修业期为12年,训练一般的能从事某项专项工作的官员
⑶文士学校:培养能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及计算工作的人,这是古埃及开设最多的学校 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掌治世权限,比较受尊重,“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
4.古代欧洲
⑴奴隶社会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⑵封建社会
教会教育:目的: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和“四学”各科贯穿神学
骑士教育:目的: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
㈢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代表人物: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埃拉斯莫斯、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
㈣近代教育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德国世界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3.教育的世俗化—与生产生活相结合
4.法治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5.双轨制
6.教育对象普及化
㈤20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的特征
1.终身化 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
2.全民化
3.民主化
4.多元化
5.现代化(教育的信息化)
口诀:终 全 民 多 待客,全球信息都知道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子主题
教育的发展阶段
非形式化教育原始社会
形式化教育学校教育
制度化教育
学校化制度化,封闭化,标准化
升学学历选拔
未来教育
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与制度化教育相互补充,共同繁荣的局面
教育学的产生、发展与研究方法
一、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㈠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㈡教育问题:问题是研究的核心,一切研究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
㈢教育规律:
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㈠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古代中国
1.孔子
⑴关于教育作用: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提出 “庶、富、教”的观点;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
⑵关于教育对象: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
⑶关于教育目的的观点:提出了“学而优则仕”
⑷关于教育内容的观点:提出“文、行、忠、信”偏重社会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⑸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观点
1.因材施教
2.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
3.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
4.谦虚笃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学记》
⑴教育的作用:“化民成俗,其由必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⑵教育教学原则:
①教学相长
②预时孙摩
③长善救失
④藏息相辅
⑤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古代西方
1.苏格拉底
产婆术
2.柏拉图《理想国》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灵魂说:实施体、德、智三育,体育放在首位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4.古罗马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又称为《论演说家的教育》)
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论著,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㈡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
1.培根
在1623年《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了“泛智”教育
3.英国洛克的《教育漫话》
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提出了“白板说”
4.法国卢梭的《爱弥儿》
主张自然主义教育
5.瑞士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和葛笃德》
第一个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6.德国康德
它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7.赫尔巴特
一本著作:《普通教育学》
两大理论基础:哲学伦理基础和心理学基础
三个中心:教师,书本,课堂
教学过程四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主张教育应从国家理念,思想出发。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强调道德教育是首要任务
8.杜威与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⑴论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从做中学”
⑵论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的生长下去
⑶提出五步教学法
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⑷提出儿童中心论
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㈢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1930年中国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教育原理,理论联系中国实际的著作
㈣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1.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
2.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①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②提出掌握学习理论
3.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
范例教学理论
4.布鲁纳《教学过程》
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式学习
5.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和谐教育思想
7.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终身教育理论
㈤中国近现代的教育思想
1.蔡元培
⑴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⑵独立教育思想
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三、教育学研究基本方法
㈠观察法
㈡调查法
㈢实验法
㈣历史法
㈤行动研究法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