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1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巨详细,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许慎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子欲养(外铄论)而亲不待”
编辑于2023-09-02 21:07:28 广东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及其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一、教育概述
(一)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概念)
“教育”日常用法
过程(表明思想转变) 方法(如:孩子会学习) 社会制度(如: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本)
来源❗️
最早提出: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最早解释: 许慎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子欲养(外铄论)而亲不待”
定义
社会
广义:
①凡是 增进人们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②无\有组织、自发的、零散的or自觉的、系统的
③包括社会教育(依托),家庭教育(基础和补充)和学校教育(主导)→(形成教育合力)
狭义:
学校教育(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封闭性
“三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更狭义: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个体
等同于共同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巩固社会和个体
“两化是关键”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 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体现
2.教育的社会属性
🔴口诀:七性:永历继长,相对民生
易错点:决定教育永恒性的是教育的功能
永恒性
人类社会共始终中(人在教育在)
历史性
古今不同①不同天②历史现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继承性
古今相同
因材施教
相对独立性
受政治经济的影响,但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不平衡的超前或滞后
长期性
①周期长②滞后性③优先性④未来性建投→不可短视
生产性
教育史生产性活动(生产力);潜在的投资
民族性
在具体的民族or国家中进行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课题
基本的、决定的矛盾,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
(四)教育的形态
教育的基本形式(从横向看)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出现最晚
家庭教育:在人的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先导性,终身性)
社会教育:最早的独立形态
自我教育:特殊形式
自我形态的教育:渗透在生产生活中口授身传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分类
教育系统自身标准出发
非制度化
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
由专门人员、机构及其运行机制所构成的
⚠️制度化的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
空间特性
家校社
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以及建立与其上的产业技术和社会形态出发
农业社会的教育
工业社会的教育
信息社会的教育
(五)教育的功能❗️
作用对象
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直接作用)
个体社会化
指个体社会环境影响下,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
个体个性化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间接作用)
社会变迁功能
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社会流动功能
不同的社会领域,职业岗位之间的转换和调动
📝补充p6提升
个体发展功能
生存功能
也叫个体的谋生工具
着眼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对人的知识技能的需要(最底层)
发展功能
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教育促进个体特征的发展
个别差异如兴趣,爱好,性格等的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观念)
促进个体政治的社会化,促进个体道德社会化
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智力和能力)
教育促进个体职业意识和角色社会化(职业和身份)
促进个体性别角色社会
享用功能
是个体通过教育来获得自由,幸福和精神上的享受(最高层)
社会发展功能
社会变迁功能
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引导人的社会实践, 不仅是人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表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教育的经济功能(最基础), 政治功能(最直接),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最深远),科技功能等
社会流动功能
横向流动功能
根据社会需要,结合个人的意愿与可能的条件,更换其工作地点,单位任务, 改变其环境,而不提升其社会阶层和科层结构的地位
纵向流动功能
只社会成员受教育的培养与筛选,能够在社会基层课程结构中做纵向的提升
包括:晋升,职务升迁,薪酬体系改变及社会承其地位与作用
例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制度,九品中正制 寒门出贵子
性质划分
正向功能(积极促进)
负向功能(消极阻碍)
呈现形式
显性功能(计划性)
隐性功能(非预期性,潜移默化)
性质
保守功能(不随社会变化而变化)
超越功能(促进引领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教育起源🔑
㈠神话起源说
代表人物:朱熹
人格化的神,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的意志(错误,非科学)
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
㈡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 否定了人和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口诀:本能 生 利 西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的起源学说, 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但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㈢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孟禄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口诀:心理 仿 孟禄
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㈣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 教育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
🔴口诀:金(钥匙)马(马克思 ····)米 夫 爱 劳动
符合马克思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
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一把“金钥匙”
其他起源说
叶澜:交往起源说(日常交往)
杨贤江:需要起源说(日常需要)
杜威:生活起源说(日常生活)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五阶段)
㈠原始形态的教育
总体特征
非独立性
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联系
无特定教育场所
无专职教育人员
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无等级”,无积极性教育机会均等
原始性
内容简单,主要传递生产经验
方法单一,耳相传
㈡古代教育🔑
出现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产生了学校教育,教育从社会活动中分化出来
时期
古代中国🔑
奴隶社会
五帝
成均(乐)庠(最早的学校)
夏
庠、序(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朝)
商
大学(大艺:礼乐射御)、 小学(小艺:书、数)(我国最早小学产生于商or殷)、 瞽宗(教乐)、庠、序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是我国分学科教学的雏形)
西周
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有了"国学"和"乡学"之分
国学:王成(辟雍){瞽宗(教礼)、成均(教乐)} 诸侯国都(泮宫) 乡学:地方的(塾,庠,序,校)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春秋
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孔子私学规模最大
考点:中国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办学形式
战国
养士之风,私学兴盛
代表: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性质:官学(官家举办,私家主持) 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不治而议论,尊师重道 荀子:最为老师
两大显学:儒家(统治阶级)和墨家(平民百姓)
封建社会
两汉时期:
中央官学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设立太学(最高的教育机构) 东汉灵帝时:设立鸿都门学(世界上最早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地方官学
文翁兴学
察举制度:以“德行”取人,举孝廉; 良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自下而上 征辟质:自上而下
魏晋南北朝时期
社会的等级制度非常严格, 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等级制), 严重制约了人才的教育和发展
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取人
隋唐时期:
实行科举制度
科举制于公元607年隋朝开始
隋炀帝分科考试制度开始
隋炀帝设立国子监, 我国历史上 中央政府设立专门教育行政部门和设置专门教育长官的开始。
唐朝设立六学二馆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弘文馆、崇文馆)
宋代以后:
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学经典被缩减为 “四书”(《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明代以后:
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
清朝:
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废科举,兴学堂”
易错点📝
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
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手中的统治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独立(首次)
常见的题干“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封建社会的教育
封建社会与奴隶社会相比,等级性是它最突出的特点
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古代印度
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婆罗门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最高等级:婆罗门种姓的僧侣祭司 其次:刹帝利,军事贵族 再次:吠舍种姓,仅能从事农工商业 最低等级:首陀罗种姓,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古埃及
宫廷学校:公园前2500年左右,埃及王官为了培养王子王孙, 开始办学,学生学习读写、数学、天文,学习结束后进入国家机关任职
职官学校:政府为了训练官吏创办的,修业期为12年,训练一般的能从事某项专项工
文士学校:培养能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及计算工作的人,这是古埃及开设最多的学校 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掌治世权限,比较受尊重,“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 “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
古希腊
斯巴达
文化气氛:尚武
教育目的:培养军人和勇士
教育内容: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
教育方式:单一,严厉
雅典
崇文
培养政治家和商人
和谐教育
多样,灵活
中世纪西欧
教会教育:目的: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各科贯穿神学
骑士教育:目的: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古代教育的特点
阶级性
学校是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
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是两大阶级间的对比
例如:学在官府,学术守官守;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等级性
不同阶层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
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多类人群)
例如: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三六九等;六学二馆
道统性
教育反映统治阶级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
专制性
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
教师是权威
刻板性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单一
象征性
能不能接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
㈢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代表人物: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埃拉斯莫斯、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
近代社会的教育
特点
教育国家化
初等教育义务化
教育世俗化
近代教育表现
🔴口诀:法国仪式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教育国家化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德国世界最早普及(最早提出or推行or颁布法令)义务教育的国家
3.教育的世俗化
与生产生活相结合
从宗教中分离出来
4.法治化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第一部教育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颁布的第一部教育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法》
我国的教育基本法是1995年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5.双轨制
6.教育对象普及化
20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的特征‼️
1.终身化
三个一体化
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
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
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引论》
既是教育思想,也是教育制度
典型例子
活到老,学到老
亡羊补牢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人过40不学艺(反例)
2.全民化
全体国民必须接受
3.民主化
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内涵
教育机会均等
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 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
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
追求教育的自由
教育自主权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等
4.多元化
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和人的个性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5.现代化(教育的信息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全球化,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具有科学
🔴口诀:终 全 民 多 待客,全球信息都知道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正有理想走向实践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表现
教育普及化的开始
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
教育法制的形成
教育民族化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包括
教育理想的现代化
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教育设施的现代化
教师队伍的现代化
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
教育管理的现代化
社区教育的现代化
确立和形成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是保证教育现代化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
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
📝总结拔高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
原始社会
结合
奴隶社会
分离
封建社会
分离
资本主义
结合
社会主义
结合
教育的发展阶段
非形式化教育(原始社会)
形式化教育(学校教育)
制度化教育
特征:学校化,制度化,封闭化,标准化
升学.学历.选拔
未来教育
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与制度化教育相互补充,共同繁荣的局面
教育学的产生、发展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一、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就是 研究教育现象 和 教育问题,揭示教育的科学
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问题:问题是研究的核心,一切研究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
教育问题 是 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教育最基本的规律
外部关系规律: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
外部因素: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态等
内部关系规律:关于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
内部因素:教师,学生,教材,设备,教学管理等
包括教育内部诸因素,教育与外部因素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㈠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古代中国
孔子
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教育对象: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
有教无类的"类"种类 区别,差异→教育平等(起点机会均等) ≠现代的平等
体现了教育起点平等,并不是真正的教育平等,是朴素的教育平等观。
并非真正的平等:唯女子小人难养→女子和奴隶不能受教育
是对当时教育阶级性的批判
相似语句:脩条以上,无未尝无悔焉
教育群体从贵族扩大到平民
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
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
提出“庶(人口兴旺)、富(人民富足)、教(人民有教养)”的观点
子主题
教育的个体功能
性相近,习相远(外硕论)
子主题
孔子把人分为三等
因材施教
关于教育目的的观点:提出了“学而优则仕”
关于教育内容的观点: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提出“文、行、忠、信”偏重社会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⑸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观点
😎1.因材施教: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2.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
😀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原则
😎3.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谦虚笃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5.知行统一:力行近乎仁
6.循序渐进,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7.博约结合,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8.榜样法: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9.重视情感:知之好之乐之
《学记》 世界教育史上 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⑴教育的作用:“化民成俗,其由必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学原则
孟子
性善论
善端(内在力量)
教育的目的
“明人伦””
最高目的:培养“大丈夫”人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教学
深造自得
盈科而进
教亦多术
专心致志
荀子
🔴口诀:化恶行
性恶论
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
教学内容
儒家经典
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
闻--见--知--行
直观性教学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在先秦儒家诸子中,裙子是最为提倡尊师的
荀子是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儒家大师,三任祭酒, 以大儒为目标,提出“天地君亲师”
他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
墨家
教育目的
建设简“兼爱”社会 主张“非攻”
教育内容
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
知识的来源
亲之(直接经验)闻之(间接经验)说之(内推和明故)
培养目标
兼士
后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道家
道教始祖:老子《道德经》
无为而治
主张“绝学”和“愚民”,认为“绝学无忧”
主张“教育遵循自然原则”,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反对儒家的礼教,培养“上士”和“隐君子”
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讲究辩证法, 提倡“反用”“虚静”等充满辩证思想 的教育教学原则
朱熹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整理编撰的儒家基本经典读物
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教育目的
变化气质
明人伦
论大学和小学教育
大学
教理
小学
教事
综合《论语》和《中庸》教育思想,提出教育活动五大阶段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读书法
循序渐进
读书应该按照一定的次序,不要前后颠倒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循
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熟读精思
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
虚心涵泳
虚心: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静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能先入为主,牵强附会
涵泳: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切己体察
强调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
着紧用力
必须抓紧时间发奋忘食,反对悠悠然。
必须抖擞精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居敬持之
居敬:读书时精神专注,注意力集中。
持之:要树立远大的志向,高尚的目标,并要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
古代西方
古希腊
苏格拉底
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
产婆术(问答法)
第一步:讽刺,使其“自知其无知”
第二步: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与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第三步: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得出结论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培养治国人才,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
美德可教,德行可教,美德即知识
柏拉图《理想国》
最早提倡不强迫儿童学习,提出育教育于游戏。
理想国中教育的最高目标:培养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
理想国是西方教育史上三大里程碑之一(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是现实世界中实现理想正义国家的工具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渊源
理想国地位: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社会本位论
亚里士多德
灵魂说:实施体、德、智三育,体育放在首位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著作:《政治学》,《伦理学》
教育应该是国家的
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
心理学:论灵魂
古罗马
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 (又称为《论演说家的教育》)
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论著,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因材施教,反对体罚。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
教育学科的建立
培根
在1623年《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归纳法
捷克 夸美纽斯的
教育学之父
《大教学论》1632
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教学原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直观性原则
教学思想:“泛智”教育
教学制度:班级授课
教学内容: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教学方法:首提出并论证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教学方法
直观性(教育学的金科玉律)
名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论教师)
大力提倡学前教育
《母育学校》
世界上最早的学前教育专著
《世界图解》
世界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
法国卢梭的《爱弥儿》
🔴口诀:卢梭性善爱弥儿
性善论
自然主义教育
核心任务: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
1762年《爱弥儿》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消极教育
成人的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和让儿童遵循自然律性发展并非无所作为,要干两件事
观察自由活动中的儿童
防范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
自然后果法
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德国康德
它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英国洛克的《教育漫话》
“白板说”
天赋的 智力人人平等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 十有八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 人之所以千差万别,便由于教育之故。
“绅士教育”理论
德行之于首位
内容
体育,德育和智育(重家庭,轻国民)
首次将德育,智育,体育做出明确的区
1639年《教育漫话》
瑞士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和葛笃德》
第一个明确提出使“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要素教育理论
教育过程要从简单的要素开始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并付出实践的教育家
📌
小学(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
最早使用日记描述法(vs中国:陈鹤琴)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赫尔巴特
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现代教育学之父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一本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
教育学已经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
两大理论基础:哲学伦理基础和心理学基础
三个中心:教师,书本,课堂(旧三中心)
教学过程四阶段论:明了(注意)、联想(期望)、系统(探究)、方法(行动)
目的
主张教育应从国家理念,思想出发。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强调道德教育是首要任务
可能的目的
与儿童未来从事职业相关的目的
必要的目的(根本目的)
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公平,正义(五,观念)
最高目的
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社会本位论
课程体系:根据兴趣,设置课程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论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从做中学”
论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的生长下去
教育无目的论
提出五步教学法
“从做中学”
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提出儿童中心论
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新三中心论
1916年《民主主义与教育》or《民本主义义与教育》
反映了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
现在教育理论的代表
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实验教育学
产生于德国
人物
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
拉伊《实验教育学》
拉伊主张一切教育中的被动、接受、吸收要让位于活动、表现、建构和创造
观点
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1930年中国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 我国第一部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教育原理, 理论联系中国实际的著作
批判教育学
中国近现代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独立教育思想
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1.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
2.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①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②提出掌握学习理论
3.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
范例教学理论
4.布鲁纳《教学过程》
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式学习
5.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和谐教育思想
7.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终身教育理论
教育学研究基本方法
㈠观察法
㈡调查法
㈢实验法
㈣历史法
㈤行动研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