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本思维导图介绍春秋时期孔子教育实践及其教育思想,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官学是指中国封建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以及历代官府按照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系统。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官学教育制度。宋朝官学形式多样,且等级限制放宽,快跟着本思维导图一起来看看吧!
311统考必看!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荀子也认为“子思唱之,孟轲和之”,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孔子弟子曾参的学生,故孟氏之儒又被称为思孟学派。孟子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继承人,所以儒学又被称为“孔孟之道”。孟轲在311统考中多以选择题出现,但容易考与荀子的对比。对照框架,找出知识点,再熟读背诵。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
创办私学
春秋时期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学校
编订“六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
教育作用
教育与社会发展
庶
较多的劳动力
富
人民丰富的物质生活
教
伦理道德教育
先庶、先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化
中国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教育家
教育与人的发展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性:先天素质 习:后天“习染”
教育作用与人性
生而知之者
上智
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
中人
教育只对中人起作用
困而不学者
下愚
思想局限性:认为下愚者不可教化
意义
肯定了教育环境的作用
打破奴隶主贵族天赋的高贵性,促进人民求学的积极性
教育目的
学而优则仕
简介
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这句话是子夏提出的但能很好地概括孔子的观点
含义
学习是做官的途径
做官条件
德才兼备的君子
培养官员
打破奴隶主贵族的天赋高贵性,促进平民求学的积极性
反映封建制度兴起时的社会需要,直到现在仍有现实意义
教育内容
六经书(六艺)
重要内容
《诗》《乐》《礼》
特点
偏重社会人事
偏重文事
轻视自然知识、科技与生产劳动
思想局限性
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
我国历史上首次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
谈话法
个别观察法
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
启发诱导
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进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领会
训练学生思考能力方法
由博返约
复杂知识系统化,把握核心
叩其两端
事物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明辨是非
学思行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以致用
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好学
实事求是
不耻下问
道德教育
仁
最高的道德标准
孝
忠
礼
道德规范,一种外在形式
立志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克己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力行
言必行,行必果
中庸
过犹不及
在政治和道德实践中,杜绝一切过激行为,以恰到好处为处事原则
内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改过
过则勿惮改
教师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爱护学生
信心、公正、爱护、尊重
教学相长
师生共同进行学问切磋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论述
教育对象不分贫富贵贱与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
实践
自行修脩以上
打破“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把手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
促进文化下移,对战国时期文化学术的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出现起到了促进作用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