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内分泌系统-下丘脑与垂体
器官系统教学-代谢与内分泌系统-下丘脑与垂体-课堂笔记自整理 参考人卫教材第九版
编辑于2020-03-23 16:02:56下丘脑与垂体
下丘脑与垂体的形态结构
下丘脑
下丘脑的发生
下丘脑来源于间脑的基板
下丘脑的形态结构
下丘脑的位置与外形
位置
背侧丘脑下方,第三脑室侧壁的下份的底壁
上方——下丘脑沟,背侧丘脑
前端——室间孔
后端——中脑被盖
结构(从前向后)
视交叉——向后延伸为视束
灰结节——向前下方形成漏斗
乳头体
下丘脑的分区及主要核团
4区(从前向后)
视前区——视交叉前缘
视上区——视交叉上方
结节区——灰结节内及上方
乳头区——乳头体内及上方
3带(由内向外)
室周带——第三脑室室管膜下的薄层灰质
内测带
外侧带
以穹窿柱和乳头丘脑束分界
主要核团
视上区——视上核、室旁核、视交叉上核和前核
结节区——漏斗核(弓状核)、背内测核、腹内侧核
乳头体区——乳头体核、后核
下丘脑的纤维联系
与垂体的联系
视上核、室旁核→下丘脑垂体束→神经垂体
漏斗核→结节漏斗束→垂体门脉系统→腺垂体
与边缘系统的联系
与丘脑、脑干和脊髓的联系
腺垂体
腺垂体的发生(人胚第3周)
口凹表面外胚层—拉特克囊—腺垂体
脑泡神经外胚层——神经垂体芽—神经垂体
腺垂体的位置、组成及形态
位于颅底蝶鞍垂体窝内
腺垂体
远侧部——前叶
结节部
中间部——后叶
神经垂体
神经部——后叶
漏斗
腺垂体的微细结构
腺垂体
腺细胞种类多,血窦丰富,吻合成网
远侧部
嗜色细胞
嗜酸性细胞
多、大,含嗜酸性颗粒
生长激素细胞、催乳激素细胞
嗜碱性细胞
少、大小形态不一,有嗜碱性颗粒
促甲状腺激素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促性腺激素细胞
嫌色细胞
最多,小,色浅、界限不清
垂体门脉系统
大脑基底动脉环→垂体上动脉→第一级毛细血管网→垂体门微静脉→第二级毛细血管网→小静脉→静脉窦
神经垂体
结构
无髓神经纤维——有赫令体
垂体细胞——神经胶质细胞
血窦丰富
下丘脑与垂体的内分泌功能
下丘脑
神经功能:内脏活动、体温的高级中枢
内分泌功能:合成分泌多种激素
下丘脑-垂体功能单位
下丘脑-腺垂体系统:垂体门脉系统
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下丘脑-垂体束
下丘脑调节肽
定义:下丘脑促垂体区小细胞神经元分泌的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物质,统称为下丘脑调节肽
种类及主要作用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进ACTH分泌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进TSH分泌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进LH、FSH分泌
催乳素释放因子(PRF):促进PRL分泌
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PIF):抑制PRL分泌
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促进GH分泌
生长激素抑制激素/生长抑素(GHRH/SS):抑制GH及其他垂体激素分泌
腺垂体激素
作用于靶腺的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TSH)
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进腺细胞增生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进腺细胞增生
黄体生成素(LH)
调节性腺的生殖和内分泌功能
卵泡刺激素(FSH)
调节性腺的生殖和内分泌功能
作用于靶组织、靶细胞的激素
生长激素(GH)
促进物质代谢和机体的生长发育
催乳素(PRH)
促进乳腺发育、引起并维持泌乳
生长激素GH
产生:腺垂体-生长激素细胞
性质:蛋白质类激素,22KDa,191个氨基酸
血清浓度:男1-5μg/L-女2-10μg/L
释放:自发性波动
半衰期:6~20min
降解:肝、肾
存在形式
结合性——生长激素结合蛋白(GHBD)
游离型
作用形式
生长激素受体(GHR),跨膜蛋白,120KDa,分布广
GH+2GHR→同二聚体→激活酪氨酸激酶活性分子→多条信号通路→靶细胞产生生物效应
其他
诱导肝细胞产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
生理作用
促进生长
最主要的促进生长激素;
广泛作用多种组织(骨骼、肌肉、内脏)
促进蛋白质合成、细胞增生
病理
幼年GH分泌不足:侏儒症
幼年GH分泌过多:巨人症
成年后GH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
调节代谢
蛋白质
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加速蛋白质合成
脂肪
激活脂肪酶,促进脂肪分解,功能
糖
促进肝脏G释放,抑制外周组织利用G,升高血糖
GH分泌过多→血糖升高,糖尿→垂体性糖尿
分泌的调节
下丘脑调节肽
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促进GH分泌——经常性的调节因素
生长抑素(SS):抑制GH分泌——应激刺激时发挥作用
反馈调节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抑制GHRH分泌,促进SS分泌→GH分泌减少
GH:负反馈调节
代谢因素
低血糖、血氨基酸↑、脂肪酸↓、剧烈运动→GH分泌↑
其他
慢波睡眠→GH分泌,有利于生长发育及体力恢复
雌激素、雄激素、甲状腺激素→GH分泌↑
催乳素PRL
产生:腺垂体——催乳激素细胞
性质:蛋白质激素,22KDa,199个氨基酸
血清浓度:成人20μg/L
半衰期:20min
生理作用
对乳腺的作用:促进乳腺发育,发动并维持泌乳
青春期——雌H、孕H↑→乳腺发育
妊娠期——PRL、雌H、孕H分泌↑→乳腺进一步发育,有泌乳能力,却不泌乳
分娩后——雌H↓,PRL始动,并维持泌乳
对性腺的作用
女性
小剂量——促进卵巢排卵、黄体生成,孕H、雌H分泌
大剂量——抑制作用
男性
促进前列腺和精囊的生长
增强LH对间质细胞的作用,使睾酮合成↑
参与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与ACTH、GH同时↑
应激反应中垂腺体分泌的三种主要激素
其他
参与免疫反应、生长发育、物质代谢
分泌的调节
下丘脑调节肽
下丘脑PRF与PIF(可能为DA)双重调节,平时以PIF的抑制作用为主
反馈调节
血PRL↑→DA神经元(+)→抑制PRL分泌
其他
婴儿吸允乳头可反射性引起PRL↑
神经垂体激素
来源
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血管升压素VP、缩宫素OT)→下丘脑垂体束→神经垂体
血管升压素VP,即抗利尿激素ADH
性质:肽类激素
血浆浓度:1-4ng/L
半衰期:15min
生理作用
受体-G蛋白-第二信使途径
生理剂量
作用于肾脏,提高肾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抗利尿作用——最主要的作用
大剂量
血管平滑肌收缩,血压升高
分泌的调节
血浆晶体渗透压↑——VP分泌↑,最主要的调节因素
循环血量↓——VP分泌↑
血压↓——VP分泌↑
缩宫素OT
生理作用
对乳腺的作用
OT→乳腺腺泡细胞周围肌上皮细胞收缩→腺泡内压力增高→促进乳汁排出
对子宫的作用
促进子宫收缩
妊娠子宫作用强,对非孕子宫弱
孕激素降低子宫敏感性,雌激素增强子宫敏感性
低剂量引起节律性收缩,大剂量引起强直收缩
分泌的调节
吸允乳头
吸允乳头→传入神经→下丘脑(室旁核)→OT↑→射乳反射
子宫颈扩张
分娩→子宫颈受牵拉→OT↑→子宫收缩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