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 读书笔记整理
编辑于2020-04-03 15:57:01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观(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
定义: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于价值统一的基础(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客观过程)
本质: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基本特征
1.直接现实性(客观实在性):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不是纯粹精神地,而是以感性事物为对象的现实的物质活动,即为物质性
2.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结束前都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与动物 本能,被动的适应活动区别
3.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始终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社会性决定了实践的历史性,实践如何发展,具体内容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
基本结构
主体
定义:具有一定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形态(3种):个体主体,群体主体,人类主体
客体
定义: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完全等同
中介
定义: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和操作工具,运用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分类(2个子系统)
物质性工具系统:机器等动力能源系统
符号语言工具系统:语言符号
基本机构的变化发展(双向运动)
主体客体化
人通过实践作用于客体,使客体按人的需要发生改变,是人智力和体力的物化体现,例如:以木建房
客体主体化
客体失去客体性,变为主体的一部分例如:电脑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作为身体器官的延伸,精神性客体的意识精神转化为主体的意识
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互为前提和媒介,不可分割,解决现实矛盾
实践形式(3种基本类型)
1.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社会政治实践:形成各种社会关系,存在阶级对立,阶级斗争2种形式
3.科学文化实践:艺术,教育,科学
虚拟实践:信息化,网络化发展,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认识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类有某种需要,就去认识某事物)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最终服务于物质生产实践,满足人的生活生产的需要)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论
本质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具有反映性和创造性
不同派别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把握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坚持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实践观,即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内容: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以感性事物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作被动消极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主义
缺陷
1.离开了实践:反映与反映,不是改造与被改造
2.离开了辨证:简单化,片面化
3.忽视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和相互作用:一次性的,不是不断发展的
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古希腊柏拉图:"认识即回忆"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荀子 “求之而后得,非天性也“
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继承旧唯物主义的合理前提,克服缺陷
关键词:”能动反映“ “认识活动的特征2点” 指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能动反映,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认识活动具有反映性特征(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另一方面,具有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 人类思维探寻把握本质的抽象活动是认识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鲜明体现
2个突出特点
1.引入实践的观点
2.应用辨证法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有不知到知,由浅入深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以实践观点和辨证观点为特征的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因为是能动革命的,也驳倒了不可知论认为的人的认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是无法证实的这一观点
把握弄懂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坚持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基础,坚持反映性和能动创造性的辨证统一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内容
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列宁: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辨证途径
2次飞跃
1.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物质到精神,存在到思维(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
2.第二次飞跃(更重要):从认识到实践,精神到物质,思维到存在
第二次飞跃更为重要的表现
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2.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阶段
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1. 形成实践理念,从实际出发
2.制定实践方案,将理念具体化为措施,手段
3.实施方案理论付诸实践
4.理论为大多数群众掌握,形成正确实践路线
党的实践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方面的认识
特点:直接性,不深刻
3种形式:感觉(个别特征),知觉(整体反映),表象(对感觉与直觉的回忆,高级形式)
理性认识: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上达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特点:间接性,抽象性,深刻性
3种形式
1.概念:对同类事物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思维的细胞,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
2.判断: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是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映
3.推理:从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是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关系
1.感性认识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认识论的辨证法: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为理性阶段)
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认识论的唯物论:认识开始于经验),是认识依赖于实践的重要表现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包含,渗透
例如: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觉它
总结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在实践中发展
唯理论:否认感性片面夸大理性,教条主义错误
经验论:否认理性夸大感性,经验主义错误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1.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丰富,合乎逻辑的感性材料
2.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形成理论系统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积极情绪,心境,精神力量,热情和意志,对人的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实践与认识的辨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辨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至无穷的辨证发展过程过程是曲折,螺旋式上升的
真理观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和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一种正确的理性认识)
真理的客观性(本质属性)
定义: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包含着不依赖于人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列宁:以下3种观都是一致的 认为我们的感觉都是外部世界的映像;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不同派别对真理客观性的不同回答
主观唯心主义
休谟:观念与主体感觉相符合
贝克莱:真理存在于观念之中
康德:真理是思维与先验形式相一致
客观唯心主义
柏拉图:真理是某种先验的永恒的理念
黑格尔:真理是绝对理念的自我显现
实用主义
有用即真理,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和相对性,会导致从根本上否定客观真理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真理观的区别: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符合关系,是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基础上,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实现的,且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扩展深化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认识多元,真理一元(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真理表现形式多样,真理是内容上的一元性和形式上多样性的统一
真理的客观性方法论
必须采取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尊重真理并按照真理办事
真理的绝对和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统一,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绝对性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方法论:绝对性要求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相对性
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本质及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即一定阶段,有待扩展和一定方面,有待深化
方法论:相对性要求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
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辨证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发展某一阶段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相对性包含表现真理的绝对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3.真理的发展规律:真理永远处在有相对向绝对转变的转化和发展之中,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变的环节
割裂辨证关系的后果(形而上学的真理观)
绝对主义(独断论)
夸大绝对,否认相对,认为真理是永恒不变的,教条主义 错误,一成不变,生搬硬套
相对主义(过时论)
夸大相对,否认绝对,借口真理是发展的而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认为原有真理不是真理,走向主观真理论,不可知论,诡辩论
真理与谬误
1相互对立
2.对立是相对的,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真理的检验唯一标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