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考研 中国教育史 隋唐学校教育
教育学考研 中国教育史 第六章 隋唐学校教育的发展进程 全面的思维导图
中国教育史的第十四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 教育学考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隋唐学校教育的发展
大体趋势
两起两伏——隋朝
安史之乱前发展后衰落
武则天重科举轻学校
唐朝
中央官学
隋代中央专设的学校
国子寺(开始)
隶属于太常寺
国子祭酒——教育行政官员
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
国子学-开皇十三年-独立机构
国子监-大业三年-改名
唐代中央专设的学校
国子学(武德年间)——国子学、太学、四门学
隶属太常寺
国子监-贞观年间——六学
最高学府+教育行政机构
中央专设学校的管理
入学制度:等级入学;年龄限制
国子学:三品以上
太学:五品以上
四门学:七品以上,庶人中俊士
书学:八品以下及庶人
算学:八品以下及庶人
律学:八品以下及庶人
广文馆:应进士科考试申请 附监备考
国子监年龄限制14-19;律学18-25;广文生不受限制
学礼制度
束脩之礼:拜师礼
国学释奠礼:祭祀先圣典礼
贡士谒见及使者观礼:贡士拜谒先师;外国使者参观
教学制度:课程内容
国子学
太学
四门学
儒家经典
书学:《石经》、《说文》、《字林》
说文解字、书法理论
算学:算经
律学:唐律令
广文馆:进士科帖经、杂文、时务策
考核制度:旬试;月试;季试;岁试;毕业试
惩罚制度
不率师教
不听老师教诲
学业无成
经常挂科
假违程限
放假不归
作乐杂戏
过度玩乐
休假制度:农业社会的人性关怀
旬假、田假、授衣假、路程假
中央附设学校
崇文馆一—东宫
弘文馆——门下省
乐舞学——太乐署
医药学——太医署(分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药科)
卜学——太卜署
地方官学
州县二级,地方政府主办,地方行政长官掌管
学习内容:经学、医学、崇玄学
学生出路:升四门学;参加科举;地方小吏;自由择业
私学
隋唐时期私学蓬勃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第一,社会民众的需要
第二,政府政策的倡导
第三,隋唐经济的繁荣
初级私学:启蒙识字,生活伦理常识
办学主体
乡学:以乡为办学主体
村学:以村为办学主体
私塾:孰师自己办学
家孰:以一家或家族为办学主体
家学:父母或兄长担当教师
办学形式
没有成文制度,但遵守历史习俗
高级私学:专经专业知识技术
教育对象:接受初级私学且有志提高
教师:学有专长;在职官员;失职官员;退休官员;隐居学者
形式:面授;函授
传授内容:《三礼》学、《易》学、《春秋》学、《汉书》学、谱学、《文选》学、文学、科学技术
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一)学校体系的形成官学与私学并存,地方官学中央官学衔
(二)教育行政体制分级管理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