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马原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马克思原理马原
编辑于2020-05-28 22:54:58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哲学
哲学的含义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
人对世界的整体看法和把握
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精神或思维-存在的关系问题)
提出
恩格斯总结概括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2个方面)
存在与思维谁是世界的本原;划分唯物与唯心
思维能否正确地认识存在(同一性);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泰勒斯: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 德谟克利特:原子是一切事物的始基 中国古代:五行说
正确性:否神创,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局限性:属于猜测,无科学理论支撑,缺乏系统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将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原子
正确性:丰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1.一定错误性:将物质归结为原子,局限于当时的科学理论发展(夸克) 2.机械性: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现象 3. 形而上学性:孤立,片面地看问题
辨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慧能,王守仁
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 理学 《四书集注》 柏拉图 黑格尔
可知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
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展史
恩格斯: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对物质概念作了初步概括,物质的概念是从世界物质的总和里抽象出来的
马克思:强调从能动的实践出发把握客观世界的意义,批判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直观的消极的理解
列宁:界定物质的概念,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为感觉而复写反映;实现了物质定义的科学化
特征
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
定义
物质范畴: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提出
列宁
理论意义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性:即物质最本质的规定也是物质世界万物的共性---客观存在性,指明了意识是依赖于物质的,是对物质的反映,不可能离开物质而单独存在,故不能作为世界的本原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世界上只有尚未认知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体现了唯物论和辨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肯定了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同时将其区别开来)
从个性中看到个性,相对中找到绝对 ,暂时中找到永恒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辨证法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意识与物质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产物,发展经历3个阶段,一切物质具有的反映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及人类意识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主观映像)
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b计划性biao'c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统一(实践是基础)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个前提条件) 1.前提:从实际出发 2.基本途径:实践 3.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运动与静止
运动(具有绝对性)
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
静止(具有相对性)
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1.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
2.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
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物质与运动的辨证关系
不可分割: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脱离其一讨论另一都是不正确的
时间与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
指物质运动的连续性,顺序性
特点:一维性
空间
指物质运动的伸展性
特点:三维性
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关系
子主题 1
时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辨证关系
唯物辨证法
总观点和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联系
事物内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影响制约
特点:普遍性(事物具有普遍联系,通过中间性的联系和过渡环节实现的)多样性;条件性(唯物辨证法的条件论);客观性
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联系包含着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特点:前进的,上升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内容与形式: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对形式具有决定作用;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适合积极,否阻碍);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一对基本范畴
2.本质与现象:本质是事物的根本特征;解释内在联系外表现
3.原因与结果:事物引起关系
4.必然与偶然:揭示不同趋势的发展
5.现实与可能
基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实质,核心,根本规律,中心线索)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回答事物为什会发展?
提供认识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2性
矛盾的特殊性(个性)与普遍性(共性)
方法论: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辨证统一关系: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个性是由条件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矛盾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辨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2.量变质变规律(体系事物发展的渐近性飞跃性的统一)
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保持事物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量变,质变区别,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近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与质变互相渗透
3.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是促使事物灭亡的因素,肯定是维持现存事物的因素
辨证否定观及基本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环节
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为扬弃,继承好的,批判坏的
事物的辨证发展过程:2次否定,3次阶段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完全地肯定和完全地否定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揭示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不是直线型性前进的;一方面是事物自身发展的中断和另一新发展的开始,另一方面又是事物自发展的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