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微生物学》30.出血热病毒
大二学生,专业为临床医学5 3,思维导图的内容选自教材:北大出版社的《医学微生物学》以及老师的ppt,用于期末复习。
《妇产科学》第9章: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
《妇产科学》第8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
《妇产科学》第6章:产前检查与孕期保健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妊娠11-13+6周超声测量胎儿颈项透明层(NT)厚度和胎儿发育情况 18. 妊娠中期一般妊娠20周后开始自觉胎动,胎动计数<10次/2小时或减少50%提示胎儿缺氧可能 19...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出血热病毒
病毒性出血热
由节肢动物或啮齿类动物等传播
发热、皮肤和粘膜出现淤点或瘀斑、脏器 损害和出血,低血压和休克
自然疫源性疾病
汉坦病毒
概况
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热、出血和严重肾衰竭
新型汉坦病毒:引起汉坦病毒肺综合征(OHPS),肺弥漫性浸润,间质水肿,呼吸衰竭,病死率60%以上
生物学性状
分节段的-ssRNA病毒
核衣壳蛋白N、L包绕基因组L、M和S节段
L节段:编码RNA聚合酶
M节段:编码糖蛋白
S节段:编码核衣壳蛋白
传播途径
传染源:黑线姬鼠、褐家鼠、大林姬鼠
呈季节性和地区性流行:黑线姬鼠(10月-次年1月),褐家鼠(3-6月)
经呼吸道、消化道、接触传播,或经垂直传播 和虫媒传播(尚需证实)
临床表现
肾综合征出血热
潜伏期1-3周
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
临床分期
发热期
低血压期
少尿期
多尿期
隐性感染率低,病后可获 持久免疫力
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发病急,通常无严重出血现象
中毒症状:发热、肌痛、头痛、乏力
呼吸窘迫症状:急咳、气促、呼吸心率快
也可出现血压低或休克
预后差,病死率50%~78%
临床分型
野鼠型
家鼠型
实验动物型
微生物学检查法
血清学诊断
病毒成分检测
直接检测病毒抗原
RT-PCR检测核酸
病毒分离
防治原则
控制传播:防鼠、灭鼠,加强实验动物管理及工作人员 的防护
预防接种:灭活病毒疫苗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引起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人兽共患病
致病性
主要发生于荒漠、牧场
有严格的地区性和明显的季节性
自然宿主和传染源
野生动物(啮齿类动物)
家畜(羊、牛、马、骆驼、狐狸和兔)
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硬蜱,特别是亚洲 璃眼蜱
病毒在蜱体内增殖并经卵传代
蜱也是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
由于蜱在每年的4月-6月期间大量增殖, 此时也是人群发病的高峰
人被带毒蜱叮咬或与病畜直接接触(通过 破损皮肤)感染
临床表现:发热、出血为主,无肾脏损害
免疫性: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微生物学检查法:确诊主要依赖于
病毒的分离鉴定
患者双份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检查
防治原则:防蜱、灭蜱,加强人员防护和患者管理
埃博拉病毒
丝状病毒科丝状病毒属
管状、丝状或索状
-ssRNA病毒
传播
传染源:感染者
储存宿主:啮齿类动物
直接接触(特别是体 液)及医疗器械
医院内传播
高热、皮肤瘀血、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
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常导致 休克和死亡
病程
2天-21天潜伏期—流感样症状—严重出血—迅速衰竭—死亡(发病后7天-16天死亡,死亡率50%-80%)
微生物学检查
属高危病原体,需在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BSL-4) 进行分离鉴定
快速诊断
特异性抗体的检查
特异性抗原和核酸的检查
加强感染者的隔离和医护人员的防护
实验室诊断
检测抗原:ELISA
检测抗体
IgM &IgG
ELISA
免疫荧光
检测核酸:RT-PCR
分离病毒:出现症状后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