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管理学
适用于备考军队文职、期末考试考管理学的小伙伴
编辑于2020-07-21 21:47:29管理学基础
管理概述
管理的内涵
1.概念
为了特定的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
2.管理的性质
二重性
自然属性(协作劳动)
社会属性(指挥、监督)
目标性
组织性
创新性
3.管理的职能
计划
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组织
关键枢纽,核心要素
领导
指挥,协调和激励下属
控制
监督,调整偏差
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有效实现预定目标
管理思想的发展及其演变
1.早期管理思想
亚当.斯密“现代经济学之父”
《国富论》
劳动分工使生产效率提高
提出“经济人”
提出“生产合理化”
劳动是国民财富源泉
查尔斯.巴贝奇、罗伯特.欧文
重视人的作用
2.古典管理理论
泰勒“科学管理之父”
管理科学学派
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
管理史上第一次把管理经验上升为科学管理
提高劳动生产率
内容:作业管理和组织管理
法约尔“现代经营管理理论之父”
管理过程学派
1916年《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第一次区分“经营”与“管理”
第一次将权力划分为职务权力和个人权力
倡导管理教育
提出五大职能
计划
组织
指挥
协调
控制
提出十四项管理原则和“法约尔跳板”原理
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之父”
“理想的行政集权控制理论”
《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
3.人际关系理论和社会系统理论
梅奥“人际关系理论创始人”
管理行为学派,亦或行为科学学派
霍桑效应
创立人际关系学说
职工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
企业存在精神导向为纽带的“非正式组织”
通过提高员工满意度从而激发士气,以提高生产效率
《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和《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切斯特.巴纳德“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社会系统学派
提出组织是一个合作系统
提出管理者的权威来自下级的认可
提出组织存在的基本条件
①明确的目标
②合作的意愿
③良好的沟通
《经理人员的职能》、《组织与管理》
4.现代管理理论
管理过程学派
法约尔
行为科学学派
梅奥、马斯洛
决策理论学派
西蒙
系统管理理论学派
卡斯特、罗森茨韦克
管理科学学派
泰勒
权变学派
伍德沃德
5.X-Y理论
由麦格雷戈在《企业中人的问题》中提出
①X理论
人天生懒惰,厌恶工作
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要求
缺乏进取心,逃避责任
②Y理论(与X理论相反)
管理者
管理者的层次分类
基层管理者
中层管理者
高层管理者
管理者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
挂名首脑
领导者
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
监听者
传播者(外向内)
发言人(内向外)
决策制定角色
企业家
混乱驾驭者(纠偏)
资源分配者
谈判者
管理者的基本技能
技术技能
基层管理者
人际技能
每个人都需要
概念技能
高层管理者
计划与决策
计划的基础知识
计划的概念
含义:对行动方向、内容、方式的安排
计划的类型
针对的对象范围
综合性计划:全面规划
专业性计划:专业领域
时间长度
长期计划:5年以上
中期计划:1~5年
短期计划:1年及以内
内容的详尽程度
指导性计划
具体性计划
组织活动
程序性计划:按既定程序
非程序性计划:偶然突发
影响范围和程度
战略计划
战术计划
作业计划
计划的内容(5W1H)
做什么(what)
为什么做(why)
由谁去做(who)
何时做(when)
何地做(where)
如何去做(How)
计划工作的性质、目的和意义
性质
目标性
先导性
普遍性
效益性
目的和意义
1.为管理活动提供依据
2.合理配置资源、减少浪费、提高效益的手段
3.降低风险、掌握主动的手段
4.是管理者制定控制标准的依据
计划工作的程序与方法
程序
1.估量机会
2.确定目标(计划工作第一步)
3.确定前提条件
4.拟订可供选择的方案
5.评价各种备选方案
6.选择方案
7.拟订派生计划
8.编制预算
方法
网络计划法(关键路径—所需时间最长)
甘特图法
滚动计划法(又叫近细远粗法)
目标管理(强调激励、自我控制)
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管理实践》中提出目标管理
认为“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
适用于管理管理者
含义:通过“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
特点
重视参与管理
强调自我控制
讲求整体效果
过程
1.目标体系的建立
2.目标实施
3.目标成果的评价
决策的内涵和模式
概念:对组织未来的活动(方向、方式、内容)做出选择
地位
决策是管理的基础,决策是计划的工作核心
决策是各级主管人员的首要工作
决策是执行的前提,也是计划的前提
“管理就是决策”一西蒙
决策的类型
目标的影响程度
战略决策
战术决策
业务决策
问题的重复程度(即之前是否出现过)
程序化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最能体现领导决策能力)
条件的可控程度
确定型决策:容易比较和选择,可确定信息丰富,选择最优决策即可
风险性决策:各种结果概率已知,只能按概率来确定决策
不确定性决策:各种结果概率未知,全凭决策者个人经验
决策主体
个体决策
群体决策
决策的模式
理性决策模式:最优方案的选择(代表人物泰勒)
有限理性决策:追求满意标准(代表人物西蒙)
渐进决策模式:在现行政策的基础上渐进变迁(林德布洛姆)
平衡决策模式:必须符合决策的起码要求,又称折衷妥协决策方式
随遇决策模式(少考)
权变决策模式(少考)
领导与激励
概念:指引、激励、领导和动员
领导的权力和影响力
领导的权力
职位权力
法定权(合法、正式)
强制权
奖赏权
个人权力
专家权
感召权(个人影响力、品质、魅力等)
领导的影响力
权力性影响力(强制性)
非权力性影响力:与领导者个人素质有关,下属自愿追随
有效领导的关键在于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
代表性领导理论
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
结构维度(关心任务)
关怀维度(关心下属)
管理方格理论
布莱克和穆顿于《管理方格》中提出
菲德勒权变理论
工作环境
上下级关系
任务结构
职位权力
领导风格
关系取向(高LPC)
中间(4、5、6类)
任务取向(低LPC)
有利(1、2、3类)
不利(8类)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命令型(高工低关):比较关心下属做什么,怎么做以及何时做
说服型(高工高关):提供指导、支持,注重激励
参与型(低工高关):共同决策,所有人都参与进来
授权型(低工低关):提供较少的指导和支持
激励的内涵
概念:激发人的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
特点
激励具有目的性
激励的前提是员工的需求和动机
是不断反复的过程
激励的对象是人
激励的一般模式
外因强化模式:通过奖励、晋升驱动员工努力
内因强化模式:员工自我的愿望、希望驱动员工努力
代表性的激励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①生理需要
②安全需要
③社交需要
④尊重需要(得到他人高度评价,如名誉,荣誉)
⑤自我实现需要(希望成为自己期望的人)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期望理论
激励力=效价×期望概率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人的行为分类
本能行为:生来就有
反应性行为:环境作用于人而引起的反应
操作性行为: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如学习的能力
操作性行为改造方式
正强化:给予适当报酬,肯定某种行为
负强化:预先告知人们不好的行为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
自然消退:取消正强化,没了目的性,人的行为自然消退
惩罚:通过批评、否定消除不好行为的重复出现
组织
组织的类型
正规化程度
正式组织:依规章制度形成
非正式组织:在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小团体,以情感,喜好为基础
灵活性和适应程度
机械式组织:稳定、僵硬的结构形式,追求效率为主
有机式组织:松散、灵活,具有高度适应性
组织的特征
目标一致性
原则统一性
资源整合性
活动协作性
结构系统性
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
直线型
优:结构简单、权力集中、决策迅速
缺:管理工作简单,没有专业化分工
职能型(法约尔模型)
优:有利于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
缺:容易造成多头领导,削弱统一指挥
直线一职能型(大多数企业)
优:有利于集中统一指挥,一级管一级
缺:各职能单位自成体系,缺少横向沟通,不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
矩阵型
为完成某一临时任务而组建(例如盖楼)
优:加强了横向联系,资源利用率高,组织灵活性强
缺:成员工作不稳定,项目完成,职位消失
组织设计
组织设计的任务
结构:组织的框架体系,对组织人员、工作、技术、信息作出的安排
内容
①职权划分
②部门确立
③管理层次划分
组织设计的原则
①目标一致原则
②有效幅度原则
③统一指挥原则
④权责对等原则
⑤柔性经济原则
⑥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原则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管理幅度
概念:指管理者能直接指挥的下属数量
影响因素
职务的性质
工作能力强弱
工作本身的性质
标准化和授权程度
信息反馈情况
管理层次
概念:所设置的管理职位的级数
管理幅度一定,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成正比
组织规模一定,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
自己总结的公式:层次=规模/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