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宋辽金元时期
21年考研中教史框架宋辽金元时期。
编辑于2020-08-29 11:43:24宋朝
一、文教政策
兴文教,抑武事
措施
a.重科举,重士人
b.三次兴学,广设学校
c.尊孔崇儒,辅以佛道
d. 理学、书院兴盛
理:道德神学
“ 理”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二、官学体制
1. 中央官学
a. 国子监:最高管理机构+ 最高学府 (国子学、太学、辟雍、四门学、广文馆、武、律学、小学)
b.贵胄学校:设立内小学
c. 专门学校:武学- 宋朝最早
2. 地方官学:州、县—提举学事司
3. 特点
1. 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备,中央和地方都有了E 机构
2.官学类型多样化
3.等级限制放宽
4. 首创学田制度(经费来源)
三、三次兴学
(二)三次兴学
1.庆历兴学
( 1 )简介:范仲淹+ 宋仁宗
( 2 )内容
a.中央官学:创建太学,引入 “ 苏湖教学法 ”
b.地方官学:普遍设立~
c.科举制:停帖经、墨义,着重经义、诗赋、策论
2.熙宁兴学
( 1 )简介:王安石+ 宋神宗
( 2 )内容
a.中央官学:改革太学,创立 “ 三舍法 ”
b.地方官学:恢复 & 发展 地方官学
c.科举: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d. 专门学校:恢复~, 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
3.崇宁兴学
( 1 )简介:蔡京+ 宋徽宗
( 2 )内容
a.中央官学
新建辟雍(太学的外舍),发展了太学;实行三舍法 + 积分法
b.地方官学
全面、普遍设立~
c.科举: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d.专门学校:恢复医学,创立书、算、画 …
e.学制:建立县、州、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4. 影响:前两次失败,但均向前推进宋朝E ,第三次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北宋文教政策最重要、最直接的体现
(四)选士制度
科举制进一步发展
a.地位提升,成为取士正途
b.科举规模扩大,名额增多
人数增多
特奏名:年长 + 多次不中
c.确定 “ 三年一贡举 ”
d.殿试成为定制
e.程序:州试(地方)——>省试(尚书省礼部)—>殿试
f.建立新制,防止作弊:糊名制、誊录制、锁院制、别头制
四、学校管理体制
1.三舍法
(1 )简介:王安石,熙宁年间, 创立的一种对太学的改革措施
( 2 )内容
① 将太学分为三舍,分别为~ 三种程度不同且依次递升的等级
②外舍(初入)——>内舍——>上舍 (学习2年后,成绩优异者,可以直接做官)
上等:直接授官
中等:直接殿试
下等:免贡举,直接礼部试
依据平时行义 + 考试成绩
考试成绩考试考试 ③ 平时行艺——平时行艺——平时行艺
( 3 )意义
a. 考试+ 平时,学行优劣+ 官至任命
有利于提高求学积极性 + 太学教学质量
b. 上舍考试& 科举直接联系:提高了太学的地位
c. 是中国古代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上的创新
2.苏湖教学法
( 1 )简介:“ 分斋教学法
a.胡瑗:创办湖州州学
b.范仲淹:庆历兴学,引入太学
( 2 )内容
a.经义斋
学习儒经—培养统治人才
b.治事斋
① 培养治兵、治民、水利…专长人才/ 管理人才
② 主治一科,兼学其他科
( 3 )意义
a.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分科教学制度
b.使用科目纳入官学体制,取得与儒经同等地位
c.开创主副修先河
3.积分法
( 1 )简介:始创于宋太学,元朝国子学趋于完善
( 2 )含义
a. 通过积累、计算学生当年学业成绩来升级的方法
b. 每月考试一次—>根据考试成绩积分—>升级 (达到一定要求)
c. 与“升斋等第法”+“三舍法”结合,作为升舍依据
( 3 )意义
促进了学生的求学积极性,提升了太学的办学质量,是中国 E 史上 E 管理制度的一大创新
三、私学
(一)书院
1.简介
a. 自唐宋之后,中国古代高等私学的组织形式
b. 职能:私人创办为主 私人藏书+ 教学+ 研究合为一体的私学
2.发展
( 1 )唐— 萌芽
原因
a. 社会动荡,官学衰落,士人失学
b. 我国有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
c. 受到佛教禅林的影响
( 2 )宋— 制度化
A 原因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B 兴盛原因
a.政治统一,士心向学
b.鼓励私学
c. 受佛教禅林制度的影响
d.印刷术大力推进
(3 )①元:政府加强控制,使其日益走向官学化 ② 明:一些失意官员和在野人士纷纷设~讲学 讽刺时政,使其有了明显的政治色彩 ③ 清:前期发展缓慢、沉寂, 政府对其进行严密控制, 使其日益官学化,成为科举附庸
3.典型书院
( 1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揭示》
A 简介:朱熹复修,朱熹在此形成了《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书院E 宗旨,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第一部纲领性学规,标志着书院的制度化
B.内容
a. E (办学)目的:“父子 君臣、夫妇、长幼、朋友
《孟子》“ 明人伦 ”
b. 治学顺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中庸》
c.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论语》
d. 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董仲舒《春秋繁露》
e.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论语》
C 意义(特点)
a. 明确了E 目的、过程,提出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使书院有了纲领性学规
b. 汇集儒家典籍而形成,形成较为完整的书院E理论体系,成为后世一般学校的学规范本、办学准则,标志着书院走向制度化道路
c. 集中体现了书院的精神,对后世书院和官学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2)明:东林书院
( 3 )清
沽经经舍 & 学海堂
漳南书院
(二)蒙学
1.简介
8–15 岁儿童初等E 阶段, 对他们进行儿童启蒙E的学校
2. 类型—私塾
a. 私塾:民间私人创办的蒙学统称, 对儿童进行启蒙和基础教育的E组织
b. 种类:小学、私塾、乡校、家塾、蒙馆
c. 内容: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封建道德E
d. 评价:中国古代国家基础E 的主要承担者
e. 特点
(1 )E 宗旨:严格要求,打好基础
(2 )学习行为:重视用《须知》《学则》的形式 培养儿童的行为习惯
(3 )学习动机:注重根据儿童的心理, 因势利导,激发学习兴趣
(4 )E 内容:文化知识+ 伦理道德并重
(5 )E 方法:识记+ 领悟
3. E方法
a. 最低要求:熟读+ 背诵—塾师逐句讲解
b. 采取“点化”+启发的方式,靠学生自己领悟
c. 注重学生自学
(6 )E 组织形式:个别教学
3. 蒙学教材
A 类别:按专题编写
a. 识字教学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b. 伦理道德类:《童蒙训》《须知》
c. 历史类:《蒙求》
d. 诗歌类:《唐诗三百首》
e. 名物制度类:《名物蒙求》宋- 逢辰
书名
B 特点
a. 按专辑分类编写,内容形式多样化
e.识字 E +知识 E +道德 E 合为一体
c.学者亲自编写,有利于提升教材质量
f. 重视汉字的特点和规律
b. 注重儿童心理特点,采用韵语形式编写
d.与儿童日常生活联系
论述题:简介+ 意义
1. 简述蒙学:简介、私塾特点 2. 蒙学教材:蒙学内涵、种类、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