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旧民主革命
2021徐涛考研政治史纲旧民主主义革命笔记总结。
编辑于2020-09-26 10:12:25史纲
近代史 1840-1949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旧民主主义革命 1840-1919
1840鸦片战争的后果
不平等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英法联军《天津条约》
割占香港岛,破坏主权和领土完整 破坏中国的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辛丑条约》——中国正式沦为两半社会
半殖民地: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 但仍然维持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 半封建: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中 但西方列强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特征
政治上:资本-帝国主义日益成为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中国的封建势力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经济上: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保持 新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但发展缓慢,力量软弱 社会上: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地主阶级成为资本家,农民阶级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传统阶级 工人阶级(最早出现的新阶级),资产阶级(官僚买办资本家与封建帝国势力勾结,民族资本家)——新兴阶级
小资产阶级:不是资产阶级,只是小有资本
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反帝反封建)
反帝反封建斗争
人民群众:1841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武装斗争 爱国官兵:鸦片战争期间——关天培、陈化成、海龄;第二次鸦片战争——史荣椿、乐善;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
义和团运动
边疆危机:英国从印度入侵西藏,从缅甸入侵云南 法国从越南入侵广西 俄国从中亚入侵新疆 日本吞并琉球侵犯台湾
瓜分危机:中日《马关条约》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 俄、德、法干涉还辽,租借港湾 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达到高潮,民族意识普遍觉醒,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 瓜分中国的图谋破产的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重要原因 中华民族进行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根本原因
局限性:笼统排外主义;受封建统治者的欺骗;存在迷信落后的倾向 作用:在粉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重大作用
失败的原因:社会制度腐败——根本原因 经济技术落后——重要原因
民族意识觉醒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四洲志》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学技术
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学技术、学制度
严复:《救亡决论》,《天演论》
出路探索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
洪秀全,拜上帝教,广西起义,创立太平天国,是一次反清政府、反地主阶级的正义战争 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天朝田亩制度》:”耕者有其田“,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进步性: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局限性:并未付诸实施
《资政新篇》:开始提倡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 进步性: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局限性:未能付诸实施
历史意义:沉重打击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根基 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权威 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
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阶级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无法克服集团内部腐败现象,无法保持集团团结 没有科学思想理论指导;未能正确对待儒学;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认识,反封不反帝
教训:农民阶级不能为中国找到出路
封建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原因:根本原因:购买洋枪洋炮镇压农民起义 趁机发展军事经济
纲领(指导思想):冯桂芬——”西体中用“ 目标:自强,求富
洋务事业
军用工业: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 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官督商办,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 建立新式海军——北洋水师 创办新式学堂: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军事学堂,派遣赴美留学生
历史意义:促进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给中国带来新知识,给人们打开眼界 工商者地位上升
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阶级局限性:具有封建性 对外国具有依赖性,管理具有腐朽性
教训:地主阶级不能为中国找到出路
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人们意识到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宣传活动: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介绍外国变法经验教训;办学会(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 设学堂(万木草堂、长沙时务学堂);办报纸(《时务报》《国闻报》《湘报》)
内容: 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 经济方面:保护奖励农工商业,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 军事方面:改练新式陆军 文化教育:创设京师大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开经济特科
结局:戊戌六君子被杀(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其余新政策大都被废除
进步性: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局限性: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推行温和改良
历史意义: 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京师大学堂的创立为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端
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维新派自身局限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精英改良运动); 守旧势力反对
教训:资产阶级维新派不能为中国找到出路
第一次论战: 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 评价: 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历史条件: 清末新政破产:正式废除科举考试、预备仿行宪政、《钦定宪法大纲》(中国近代第一部宪法)
开始: 孙中山创立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宣传: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
革命团体: 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 孙中山、宋教仁等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 《民报》为机关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或三民主义)
民族:不反帝、反封不彻底 民权:民主权利难以保证 民生: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第二次论战: 要不要革命推翻清王朝(焦点),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1949
现代史 1949-
新民主主义社会 1949-1956
社会主义革命 1949-195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6-
改革开放 1978-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人民大众 主要任务:反帝反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