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学视角的社会心理学
符号互动论,社会角色,参照群体
编辑于2020-10-26 08:22:25社会心理学(4)
参照群体理论
理论特点
没有理论权威,没有鲜明地派别性,非大型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角度
参照群体的界定
基本假设
人们企望并极力维持一种归属;个体对其社会地位的估价取决于它所选择的用以比较的社会框架
概念界定
参照群体是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以该群体的价值规范作为评价自身与他人的基准
参照群体的功能
参照群体的比较功能
参照群体往往是个体对自我、他人进行估价时所采用的比较性标准
相关理论
费斯汀格 “社会比较理论”
人人有把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的倾向
人具有想清楚地评价自己能力和意见的动机
倘不能获得比较“客观”的手段来评价自己时候,人们倾向于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判明自己
只有当那些用作比较的他人和自己“类似”时,人们才可能对自己做出有效的估价
比较对象的选取原则
“舍远就近”原则
“大多数”原则
较有概率成为比较对象的参照群体常常是那些具有某种共同社会属性的“大多数人”
参照群体的规范功能
确立一定的行为标准并迫使个体遵从这种标准
作用
群体通过确定的规范约束其成员的行为,为社会整合提供稳定的定向压力
纽科姆
群体规范与态度改变之三阶段
和某群体认同
熟悉该群体的规范
强化或削弱和其他群体的认同
个体直接或企望的群体隶属意味着个体常常从群体的共同标准去看待世界
参照群体研究之意义
有助于社会心理学经典概念之一的 “他人” 及其功
能的具体化
社会角色理论
角色的涵义及其本质
涵义
帕森斯:角色扮演者与其他人所形成的关系
利维:是一种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区分个体地位的用语
蒂博特&凯莉:社会中存在的对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的行为的期望系统 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
不能离开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来讨论抽象的角色
本质
客观属性
角色的承担体是社会成员,因此社会对其有一定的行为规范、期望和要求。
主观属性
扮演不同角色会表现出不同的角色行为
角色是社会与个体的联结点,把一定的个体放到一定的社会位置,产生
p
角色分类
先赋性角色
先天的,如儿子,世袭地位
获得性角色
通过努力考入大学,自致地位
活跃性角色
正在被扮演的角色
潜隐形角色
在多重角色中未被扮演的
正式角色
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角色
非正式角色
违反破坏社会现有规范的角色,“反面角色”
角色扮演
角色丛与角色冲突
角色丛
与一个特定的社会地位相关的所有角色的集合
是指个人所承担的角色的总和。指多种角色集中于一个人身上的现象。
角色冲突
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角色期望发生冲突,个体不能执行对角色提出的要求,就会引起角色冲突情景
分类
角色间冲突
个体要同时扮演多重角色,缺乏时间精力无法同时满足角色的期望:女性的家庭事业冲突
角色伙伴对同一角色抱有矛盾的角色期望引起的冲突:类似于“易燃易爆炸”
角色紧张
角色冲突是角色扮演者感到力不从心、左右为难,产生角色紧张
角色取舍
为消除紧张,个体应该从许多角色中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用到有价值的角色上
该角色对个体的意义
不扮演某些角色可能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后果
周围的人们拒绝某些角色的反应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与符号互动
符号
人们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用来代替某一东西的社会客体
最多使用的符号:语言、动作
符号互动(论)
个人之间的互动是运用符号进行的,人们赋予每一动作以一定意义,通过这些具有符号意义的动作进行互动
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非孤立的人格或宏观的社会结构,尤其是关注互动的性质和过程
强调变化、注重人的主观意义和人的创造性
我们也运用符号和自己互动
米德关于符号互动论的论述
代表作:《心灵、自我与社会》符号互动理论的圣经
米德授课的讲稿
概念一:自我
分类
主我
作为主体的我,个人经验对社会情景进行反应的东西,自我中积极的一面,个人活动的推动力
想做事情的我,打人的我
客我
社会客体的自我,人和他人环境发生互动,还和自己的内心互动,自我便被当做一个社会客体,即自我像所有的客体一样被指出,被社会定义,客我是概括他人态度而产生的自我
被人评价打人的我,外界的评价的我,镜中我是前期的发展
二者的互动
客我是概括他人态度而产生的自我,个体通过主我对客我做出反应,从而实现个体内的互动和调节
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
阶段一:准备阶段
自我是原始的、不能运用的符号 行为特点:模仿他人
一岁孩子模仿大人读书看不懂书
阶段二:玩耍阶段
标志:小孩学会语言,可对客体进行定义
重要他人:父母、兄弟,通常是儿童的角色模型,通过与之互动,儿童知道如何调节行为
特点:儿童能从重要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学会扮演他人的角色,但一次只能从单个他人角度看自己,观点是破碎的、不成体系
自我变化激烈,每次与不同的重要他人互动,其自我都要变化
阶段三:游戏阶段
从几个重要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能将自己所有重要他人概括综合为“类化他人”
形成成熟自我,相对稳定统一,对社会的理解也趋于成熟
自我的成熟过程,也正是个体心理、思维发育不断成熟以及持续社会化的过程
概念二:精神与扮演他人角色
精神(布鲁默)
一种运用符号的互动,是和自我的符号互动
我们在思考,实际上是我们在和自己交谈,回答自己的问题
精神活动具有标示作用,通过精神活动,我们把与自己有关的客体与其他客体区别,对其定义,对其余客体视而不见
通过精神活动,个体对面临的东西做出解释并据此解释做出行动反应
对其意义做出反应
扮演他人角色
从他人的角度看待自我和世界
儿童以爸妈的口吻说话
概念三:行动与互动
动作,是复杂、有组织的行为模式
我们赋予动作名称,即约定俗成的符号
行动四阶段
冲动
有机体内的不均衡状态,是“动作的一般性意向”
知觉
对情景进行分析,找出应避开那些东西的过程
操纵
对环境操控,在环境中接触,根据目标运用客体
完成
动作的结束,目标实现状态得到恢复
互动
人把行动到向他人,和他人发生关系-社会行动 相互的~即互动
人际间的互动是符号互动 我们也和自己互动
人们要对情景做出定义,人们在定义后的世界中活动
个体可对他人的情境定义产生影响:通过穿着显示自己的身份
例如说话,下棋,讲课
戈夫曼的戏剧理论
在别人面前表演一个角色
代表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
理论重点
印象整饰,研究个人运用哪些技巧,如何在别人心中创造一个印象
生活就是演戏
生活舞台
表演者
犬儒主义者:知道自己是表演,做给人看
真诚的表演者:真诚的表演
观察者
纯粹的第三方,不受表演者影响
共同参与者
协助演出的人
观众
表演的目标对象,同时会对表演产生影响
人从后台到前台的一瞬是怎么转变的
社会学应然的研究点(戈夫曼)
台前
表演中使观众获得意义的那一部分
台后
为台前做准备,掩盖表现不出来的东西,演员可以松弛休息
芝加哥学派和衣阿华学派的视角差异
芝加哥学派
大学,赫伯特·布鲁默 经典符号互动理论
衣阿华学派
大学,曼夫德·库恩 折衷形式的符号互动论
分歧
方法论
探索行动者的内部经验,站在被研究者的角度把握行动者的意义世界
使用自传,个案研究,非结构性访问和参与研究等研究方法
对符号互动论思想的经验化和操作化
问卷或态度量表有效的测量自我态度,倡导量化研究
特点
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具有运用符号的能力
以人机互动为研究单位,把社会和个人都看作是过程,从过程视角对社会和自我做出解释
强调对社会行为主观意义的研究,定性研究的方法,成为对传统定量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有益补充
研究人的外部行为,又关注精神、自我等概念(内隐行为)们被称作“社会行为主义”
社会角色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