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节肢动物
寄生虫检验技术第四篇,医学节肢动物动物完整思维导图,分享给大家参考。
编辑于2020-10-27 20:17:26医学节肢动物
概述
基本概念
节肢动物是多细胞无颈椎动物
特点
虫体两侧对称,身体及对称分布 的附肢均分节
体表骨骼化,由几丁质的外骨骼构成
循环系统为开放式,整个循环系统的主体为血腔,内含血淋巴
发育有蜕皮和变态现象
主要类型
昆虫纲
蛛形纲
最为重要
甲壳纲
唇足纲
倍足纲
主要危害
直接危害
骚扰和吸血
蚊、風、臭虫等昆虫叮刺吸血,被叮咬皮肤有痒感,影响工作和睡眠
蛰刺和毒害
毒蜘蛛蛰刺并释放毒液,局部可以出现烧灼、疼痛、坏死。某些蜱虫分泌较强的毒液,可以引起宿主肌肉无力,甚至呼吸衰竭。
变态反应或者过敏反应
蚊虫叮咬叮刺引起的皮肤过敏反应,尘螨可引起哮喘、鼻炎。
寄生
某些蝇类幼虫寄生在人体内引起蝇蛆病,疥螨寄生于皮下引起疥疮。
间接危害
机械性传播
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经历发育/繁殖的阶段,才能传播到新的宿主。
生物性传播
有4种方式 1、发育式 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只有发育而没有繁殖过程,即病原体仅有形态结构及生理特性的变化,没有数量的增加。如丝幼虫在蚊体内的发育。 2、增殖式 节肢动物成为病原体的增殖场所,数量增多,但无形态变化。登革病毒必须在蚊体内繁殖到一定数量时,才具有传播能力。 3、发育增殖式 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必须经历发育和繁殖两个过程。即病原体不仅有形态上的变化,而且在数量上增加,如疟原虫在蚊内的发育和增殖。 4、经卵传递式 有些病原体不仅在节肢动物体内增殖,而且侵入卵巢,经卵传递到下一代并使之有感染力。如乙脑病毒和登哥病毒等可以经卵传递。
病媒介节肢动物的判定
生物学的证据
流行病学证据
自然感染的证据
实验室的证据
节肢动物的防制
环境治理
物理防治
化学防治
生物防治
遗传防治
法规防治
蚊
形态
呈灰褐色、棕褐色、黑色
分部
头部
近似球形
有复眼和触角各一对
触角分15节,各鞭节具有轮毛,雌蚊的轮毛短而稀,雄蚊的轮毛长而密
胸
最外3节是生殖器
雌蚊腹部末端有尾须一对,雄蚊则为钳状的抱器,构造复杂是鉴别的重要依据。
腹
生活史
蚊虫的发育为全态
生活史包括4个时期
卵
幼虫
蚊卵必须在水中才能被孵化,在夏天通常经历2~3天后幼虫才能孵出
幼虫体分为头、胸、腹3部分,各部着生毛或者毛从
幼虫蜕皮4次变为蛹,约5~8天
蛹
呈逗点状
夏季2~3天羽化成蚊
生活在水中
成虫
生活在陆地
孳生习性
田塘型
主要包括稻田、沼泽、各类池塘等
中华蚊、三带喙孳生地
缓流型
子主题
丛林型
污水型
容器型
吸血习性
只有雌蚊吸血,雄蚊不吸血
多数蚊偏嗜人血,有的偏嗜家畜血
伊蚊多在白天吸血,按蚊多在晚上吸血
栖息习性
淡色库蚊多在晚上吸血
中华按蚊室内吸血,室外吸血
白纹伊蚊吸血后多在野外草丛,树洞等处栖息
主要蚊种与传播疾病
中华按蚊
疟疾与马来丝虫病的传播媒介
微小按蚊
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
淡色库蚊
班氏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三带喙库蚊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媒介
白蚊伊蚊
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也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媒介
埃及伊蚊
我国登革热的传播媒介
防治原则
环境治理
化学防治
生物防治
法规防治
蛛形纲
疥螨
形态:近圆形,小如尘埃(雌虫:0.3~0.5mm)
生活史
半变态
寄居部位:啮食角皮组织,形成隧道而居
交配:雄虫—雌虫(第二期若虫)于夜间在宿主皮肤表面交配——剧痒,易于传播
致病(寄生和骚扰)
部位:皮肤薄嫩处-指缝、腹股沟
症状
剧痒(夜间为甚)
红色小丘疹及焦痂
传播
方式:直接接触——握手,多经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流行特点:分布广,发病率高
诊断
典型症状+体征→初步诊断
确诊:刀刮镜检,查见虫体
防治
治疗
硫磺制剂(灭卵效果不理想)+衣被处理
2~4%灭滴灵霜+衣被处理
预防
蠕形螨
俗称毛囊虫,包括毛囊蠕形螨、皮脂蠕形螨
形态
小如粉笔灰,肉眼难辨
镜下:细长形(毛囊蠕形螨较长)
生活史及习性
半变态
完成生活史约需2-4天
寄居部位:皮脂腺发达且较暴露部位,如:鼻、颏、颊,常见于肩、胸、乳头等
寄居习性
毛囊蠕形螨:主要寄居于毛囊,常群居
皮脂蠕形螨:主要寄居于皮脂腺,单个存在
致病
主要与酒糟鼻、痤疮、毛囊炎有关
青壮年易感,男>女
毛囊蠕形螨>皮脂蠕形螨,亦有混合感染者
感染度:一般较轻,少数重(达10918条)
传播方式:直接——与患者密切接触,间接——通过毛巾、化妆品等
诊断与防治
诊断方法
透明胶纸粘贴法:90%检出率
手指或痤疮挤压器挤压法
治疗:2%灭滴灵霜,肤美灵等
蜱
分类
软蜱
形态
圆形或长圆形,暗褐色
虫体分颚体和躯体
颚体位于躯体前端,背面可见
躯体背面有盾板
腹面有足4对,第1对末端有哈氏器,有嗅觉功能
硬蜱
形态
形似硬蜱,颚体小,背面不见
躯体无盾板
生活史和生态
生活史
完全变态
包括四个时期:卵、幼虫、若虫、成虫
子主题
生态
产卵及孳生:树根、草根、畜舍表层缝隙
硬蜱多生活在森林等
软蜱多生活于宿主巢穴
吸血习性:除卵外均吸血
硬蜱白天吸,时间长
软蜱夜间吸,时间短
宿主:哺乳类、鸟类、爬行类等
多寄生于宿主皮肤薄、不易搔抓位置
生活史中有更换宿主现象
季节消长和越冬
春夏秋活动
栖息地越冬
致病
叮刺吸血:局部充血、水肿
蜱瘫痪
森林脑炎
新疆出血热
蜱媒回归热
防治原则
个人防护
环境治理
化学杀灭
蝇
形态
头部
口器为刺吸式,能刺入人畜皮肤吸血
胸部
爪垫密布纤毛,可分泌粘液具有黏附作用并能携带病原体
腹部
雌外生殖器通常藏于腹部,产卵时伸出
雄外生殖器是蝇种鉴别的主要依据
生活史
蝇为完全变态昆虫
生活史有卵、幼虫、蛹和成虫
多数种类产卵,有些种类(狂蝇、舌蝇、麻蝇等)直接产幼虫
生态习性
孳生习性
粪便状
垃圾类
植物质类
动物质类
食性
非吸血蝇类
有舔吸式口器,多为杂食性,取食频繁,且边吐边吸,边排粪,该习性在机械性传播疾病方面有重要意义。
吸血蝇类
有刺吸式口器,以动物与人的血液为食
不食蝇类
口器退化,如狂蝇、皮蝇
与疾病的关系
蝇除骚扰人、污染食物和吸血蝇的叮刺吸血外,更重要的是传播多种疾病和引起蝇蛆病。
传播疾病
机械性传播
主要的传播疾病的方式
病原体包括
细菌
病毒
寄生虫
生物性传播
比较少见
舌蝇能够传播人锥虫病(睡眠病)
蝇蛆病
肠道蝇蛆病
常因误食被蝇卵或者幼虫污染 的食物或者饮水所致
患者可有恶心、呕吐、腹痛、食欲不振等
耳、鼻、咽和口腔蝇蛆病
由于患病器官有臭味分泌物,可以诱发蝇类产卵或者产幼虫而致病
眼蝇蛆病
由狂蝇类的1龄幼虫所致,患者有异物感、氧痛和流泪等症状
泌尿生殖道蝇蛆病
人感染常因赤裸身体,由尿道或阴道排泄物的臭味诱蝇产卵,孵出的幼虫进入泌尿生殖道而感染
皮肤蝇蛆病
主要症状为移行性疼痛,出现幼虫结节或者匍行疹。移行部位可有胀痛和瘙痒感。
创伤蝇蛆病
由于创伤性出血,伤口化脓所发出的气味诱蝇产卵或幼虫而致病
防治原则
灭蝇的基本环节是搞好环境卫生,清除蝇的孳生场所
1、环境防治
2、物理防治
3、化学防治
4、生物防治
風
形态
人体風
爪与胫合拢形成强有力的握器,因而風能够紧握宿主的毛发或者内衣的纤维而不脱落
人头風
耻阴風
風的发育为不完全变态
生活史
生活史有卵、若虫、成虫3期
卵
若虫
若虫经历3次蜕皮以后成为成虫
1、产卵
人头風寄生于头发、产卵于发根
人体風多在贴身衣缝、褶皱处,产卵于衣服褶皱的纤维上
耻阴風主要寄生在阴毛上、肛毛上,也可寄生在眼睫毛上
2、吸血
若虫和成虫都嗜吸人血。風不耐饥饿,每日吸血多次。每次需要3~10分钟,常边吸血边排粪。
風对温度和湿度都及其敏感,怕湿、怕热、又怕冷
与疾病的关系
風叮咬后,局部皮肤可出现瘙痒和丘疹,搔破后可以继发感染
寄生于睫毛上的阴耻風多见于婴儿,引起眼睑奇痒、睑缘充血等
传播疾病
流行性斑疹伤寒
病原体以普氏立克次体,传播媒介为人風。人因風粪或者压迫風体后,立克次体污染皮肤伤口或粘膜而感染
風媒回归热
又称之为流行性回归热,病原体是回归热螺旋体,传播媒介为人体風
防治原则
防風
注意个人卫生,勤更衣,勤洗澡,勤换洗被褥,勤洗发等,以防生風
洁身自好
灭風
物理消灭法和药物法
对衣物可蒸煮、干热、熨烫或者冷冻等灭風
对人头風和阴風可将患者毛发去掉,再用灭風灵,二氯苯醚菊酯等涂搽毛发灭風
总论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虫体左右对称
躯体:头、胸、腹三部分
附肢:足、触角、触须等
体既分节又对称
体表骨骼化
由几丁质和醌单宁蛋白组成的外骨骼
体腔即血腔,循环系统开放式,有完整的消化系统
发育过程中大多数有蜕皮和变态现象
昆虫从幼虫到成虫的发育过程中经历从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道生态习性、行为的一系列变化,称为变态
完全变态:发育过程中需要蛹期
卵——幼虫——蛹——成虫
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中不需要蛹期
卵——若虫——成虫
若虫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与成虫差别不显著,通常表现为虫体较小,性器官未发育或未发育成熟
与医学有关的节肢动物
甲壳纲
虫体分胸、腹2部;触角2对,步足5对
倍足纲
体成长管形,多节,触角1对,2对足/节(1节除外)
唇足纲
虫体窄长,背腹扁平,>10节,触角1对,1对足/节,第一节有一对毒爪
蛛形纲
虫体分为胸、腹2部,或愈合成躯体,无触角,足4对
昆虫纲
虫体分、胸、腹3部,触角1对,足三对
双翅目,蚤目、虱目
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
直接危害
骚扰和吸血:蚊、白蛉、蝇、虱、蜱
蛰刺和毒害:蝎子(毒腺)、黄蜂
过敏反应:由唾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引起。尘螨、蟑螂引起的哮喘、皮炎
寄生:蝇蛆病、蠕形螨、疥螨
间接危害(携带病原体)
病媒昆虫:传播疾病的节肢动物
虫媒病:由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
①机械性传播
医学节肢动物对病原体仅起机械携带、输送作用,造成病原体传播,如:蝇传痢疾阿米巴包裹
②生物性传播
病原体必须在节肢动物体内经历发育或(和)繁殖阶段,才具感染性造成传播
传播方式
发育式:只发育,数量不增加(丝虫幼虫在蚊体内)
繁殖式:无形态改变,仅数量增加(鼠疫杆菌在蚤体内)
发育繁殖式:既发育又有数量增加(疟原虫在蚊体内)
经卵传递式:不仅繁殖而且侵入卵巢,经卵传给下一代(硬蜱体内森林脑炎病毒)
医学节肢动物的防治
白蛉
形态
体小,淡黄色或棕色
分部
头
球形
1对大而黑的复眼
1对细长而明显的触角
口器为刺吸式,雄蛉口器发育不全
胸
多毛
背部隆起呈驼背状
1对狭长而尖的刺
腹部
分节
末端特化为生殖器
生活史
全变态发育
生活史包括4个时期
卵
幼虫
土壤中有机物为食
蛹
不取食
成虫
生态
孳生习性
早期在土壤中
吸血习性
雄蛉不吸血,以植物汁液为食
雌蛉吸血兼吸植物汁液
活动与栖息
夜间活动
家栖
野栖
季节消长和越冬
出现时间短,约4个月。以4龄幼虫潜藏在浅表土壤越冬
与疾病关系
叮刺吸血
黑热病
白蛉热
防治原则
活动范围小且对药物敏感,宜采用药物灭杀
环境治理
个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