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战国时期教育著作
《大学》《中庸》《学记》根据各自的简介 内容进行整理
与他人建立中国教育会,暗中宣传革命、与他人建立革命性质的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确立教育方针,奠定民国教育的基本规模。
实用主义色彩适应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具有时代性与合理性具有灵活性。标志着中国现代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具体实施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教育学考研333原理知识框架
战国时期思想家汇总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习理论1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学习策略2
汉朝教育思想
科举制
教育学原理 第二章教育概述
教育学概述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学校管理
战国时期教育著作
大学
简介
出自《礼记》,思孟学派所写,关于“大学之道”的著作
三纲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将天生的善性发扬光大
在亲民
由己及人,最终发展到全民众都具有善性
在止于至善
最终使每个人在不同岗位都能够尽善尽美,以使国泰民安
八条目
格物致知
学习儒家经典
诚意
意志动机纯正
正心
认识中正
修身
人品质的全面养成
是由内到外,明明德到亲民的转折点
齐家,治国,平天下
已达到止于至善
特点
具有层次性
要求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自身到他人再到社会
高道德要求
可行性,易解性
中庸
出自《礼记》,思孟学派
关于人生哲学。修养的著作
性与教
天命之谓性
人生下来具有善性
率性之谓道
顺从及发展本性是道
修道之谓教
人性得以保存和发展需要通过教育
最高道德标准
在政治和道德实践活动中,避免一切过激行为,以恰到好处为处事原则
人自我完善的途径
自诚明,谓之性
内发论,由内省察以助向外求知
自明诚,谓之教
外铄论,向外求知以完善本性
相辅相成
学习过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只是获得的基本环节
来源于孔子的学思行,荀子的闻见知行。
学记
出自《礼记》
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教育学的雏形
教育作用与目的
建国君民,教育为先
对个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对社会
化民成俗,教化人民养成良好的社会习俗
教育与政治相结合
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教育制度
学制: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体系,按照行政体制建学
学年:两段,五级,九年——是古代年级制的萌芽
视学与考试
天子视察学宫,参加开学典礼,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考试:德智并重,循序渐进
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
原指教师通过教而学
后引申为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
长善救失
教师了解学生心理和特点,帮助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引导,强迫,激励,压抑,启发,直接告诉
藏息相辅
劳逸结合,课内课外结合
预防性原则
“禁未发之谓预”预先采取预防措施
及时施教
“当其可之谓时”按照年龄特征和心理状况适当安排
循序渐进
“不陵节而施”
学习观摩
“相观而善”即相互切磋
教学方法
问答法
练习法
讲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