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汉语言文学自考科目——古代文学史(二)
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必考科目——古代文学史(二)——第五编第一二三章,其他章节和科目都有,会陆续发布,可以先关注。自己按照考试大纲总结的,其中红色为“识记”,绿色为“理解”,蓝色为“应用”,打差号的为近几年考过的题目。不用看书,直接背这个就行,我就是背这个通过的
编辑于2022-02-12 00:17:51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一二三章
第一节 王偁然与宋初文风和诗风
柳开、穆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
宋初诗歌的白体、昆体、晚唐体
白体是宋初的一个诗歌流派,白体学白居易,诗风平易晓畅,主要诗人有李昉、徐铉、和王禹偁等。
王偁然的诗文创作及其对宋初文风变革的贡献
王禹偁兼擅各种文体,而以诗歌较为著名,他的五言、七言古诗有意效法白居易的平易诗风,其近体诗、绝句则不乏平淡清远的格调。
在文的方面,王禹偁既能写古文,又是四六文的高手,但他尤致力于倡导古文,改变古代以来的雕绘习气,始为古雅减淡之作。王禹偁的文章多有现实政治内容和鲜明的思想倾向。
王禹偁的散文在追求平易自然的文风方面有开创之功,使中唐瀚、柳切近现实的平易古文在宋初重现,称为欧阳修改革文风的先声。
第二节 杨亿和西昆体、晚唐体
西昆体
定义
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它有广侠二意:狭义的西昆体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的西昆体兼指其四六文。之所以名为西昆者,以扬亿诸人在密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
《西昆酬唱集》
是扬亿诸人在密阁唱和的诗集,共收诗人17位,共收诗250首,皆西昆健将,而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位魁首。
西昆体诗歌的一般特点
讲究修辞的昆体功夫对宋诗的发展影响很大,诗中大量用典,以学问为诗,是宋诗的一个突出特色,西昆体作为宋初出现的诗歌流派或诗歌思潮,体现了当时的风会所趋,是宋诗形成自身特色的第一步。
杨亿的生平
讲究词彩,风格典丽、清峭感怆
杨亿、钱惟演、刘筠最能代表西昆体风格
最能代表西昆体风格的是扬、刘、钱的同题酬唱,以杨亿《无题》一首为例,此诗拟李商隐《无题》诗,讲究声律文采,注意修辞用典,重格律和借代,颇具义山诗的“沉博绝丽”之风,扫除了五代衰飒弊习,开启了宋人诗歌的新气象,但也因过于雕琢而失去自然和韵味。
晚唐体
晚唐体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诗作,以轻逸隐幽为旨趣。林逮是颇受后人推崇的一位晚唐体诗人。
林捕诗歌的特点
林逮以江湖散人之诗装点山林,用细碎小巧的笔法写清苦幽静的隐居生活。他虽然也模仿贾岛诗的字斟句酌,但诗中颇有其性情的孤淡清逸。
第三节 晏殊的令词
生平
《珠玉词》
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2020/4)
他的词风流闲雅,温润秀洁,如《玉楼春》,景物雅致,感情含蓄深沉,风格婉丽温润,与晚唐五代词人常有的凄惶绮绝已有明显差异。
在继承唐五代词艺术经验的基础上,晏殊以明净雅致的语言、深刻而纤细的内心体验、曲折精巧的构思,表现了情感的经历和对人生的思考。其精美圆熟的艺术表现,雅致含蓄的倾向,展示出宋词风格的新特色,直接影响着同代稍后的欧阳修、晏几道等人。
第二章 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北宋中叶的诗文革新运动
第一节 欧阳修的文学贡献
欧阳修
生平
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领袖地位
《秋声赋》的艺术特点
文学成就和贡献
散文的艺术特点(2020、10)
他的散文虽以学习韩愈相标榜,风格实不相同。如果说韩文如长江大河,滔滔雄辩,沉着痛快,欧文则似澄塘潋滟,清波荡漾,委婉含蓄。欧文学韩愈而能自出变化,摒弃了韩文艰涩怪奇的一面,发展了其“文从子顺”的一面,建立起平易流畅、委屈婉转的文章风格。他的议论文,因事抒意而工于辨析,条达疏放,以理取胜。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而折于至理,以服人心。
欧阳修的赋开宋代文赋的先河,其特点是变旧赋的骈偶对仗为骈散相间、奇偶错杂,既保持了赋体铺陈的特性,又是文气趋于舒缓。
欧阳修散文的佳处在于平易流畅中富于曲折变化,常他常常从平易近人处入手,从入情入理的具体事物出发,但写的婉转曲折,富有情感,他只是自然的叙事,自然的抒怀,在看似散漫不经的安排中,使读者慢慢地从寻常的叙说中体悟出难以言传的高远境界,使人感到新鲜而富有韵致,别具一种魅力。其《醉翁亭记》就是典型例证。此外,《醉翁亭记》记叙简洁有法,行文迂徐有致,多用带感情色彩的语助词,注意语气的轻重和声调的谐和,善于利用句子的长短变化,语气的停顿转化,加强文句间的联系,使语句圆融轻快,文气流转条达,无滞塞窘迫之感。含蓄蕴藉而又平易自然,富于诗味,是欧阳修散文的显著特色。
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开拓性(2016/4)
欧阳修诗歌创作的散文化倾向在古体诗中表现得很明显,他用古文的章法写诗,讲究转折顿挫,句子彻底散行,长短句杂出,少用偶句,故意做的似对非对,造成散文调而非诗调,在诗中常用语助词。其创作追求气格,其风格或曰古健、古硬、气雄、气豪,或曰怪奇、奇壮、奔放,皆重气格所致。自欧阳修之后,这成为宋诗的突出特色,诗歌风气为之一变。
欧阳修的诗开创了题材广泛、命意新颖、以文为诗和以议论为诗的一代诗风。他的诗歌创作,于命意上追求深刻创新,透过事物的表象进一步表达他对事物的认识,在描述中杂以议论。欧阳修的古体诗体现了宋代诗人的创造精神,代表着一种诗歌发展的新方向。
欧阳修是宋诗的创始者之一,是能独树一帜、自成一家风格的诗人,其诗虽有学韩的痕迹,但风格与其散文一样,也有平易的特色。欧诗的这种平易风格,核心是追求表达上的深入浅出和明白易懂,在构思上能立足人情物理写景、议论、叙事,不以情感的鲜明热烈取胜,而已情思的宽和通达见长,从而为说理的内容进入诗歌创作了新的表现方式。
在诗由唐而宋的转变过程中,欧诗实为枢纽,他一方面保留了诗体相对整齐凝练的传统,另一方面,则使诗体形式具有弹性,使诗的节奏声、律多变,语言自然流畅。在以均衡对称、声律和谐圆润唯美的唐诗以外建立了一种不讲究均衡而以古拙取胜的宋诗格调。
词的艺术特点
在欧阳修的词中,情词的比例较大,如《蝶恋花》,整首词,深婉缠绵,刻画人物心理与形象,别具匠心,情思缠绵而含蓄,颇具花间韵味。
欧阳修受南唐词人冯延巳的影响较大,他继承了南唐词“深思辞丽”的特点,在词中融入了更多感情体验。欧阳修是一位极具个性的词人,他的词不仅有颇得花间风味的温润秀洁之作,也有抒发其旷达胸怀,风格豪放的词章。
第二节 梅尧臣和苏舜钦
梅尧臣
生平
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梅尧臣诗的题材非常广泛,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干预政治、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作品;另一类是写个人日常生活的琐碎事务。
他的多数作品具有取材个人化、生活化、琐碎化的倾向。历来不在诗中歌咏的卑小的事物,例如打喷嚏、虱子、蛆等,他也有意识地写入诗中,他不断地观察,聚焦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在生活场景和人生经历中开拓,寻找前人未曾注意的题材,或在前人写过的题材上翻新,同时以哲理性的人生思考贯穿其中,加深了诗歌的内涵,开宋诗好为新奇、利避陈熟、富于理趣的风气。
梅诗之“平淡”实属“古淡”,是一种老树着花的美,当梅尧臣面临着社会矛盾和个人身世的激变时,其诗的古淡趋向于劲峭苦硬,;当他仕宦失意而追求隐逸山林时,则发而为冲和恬淡而蕴涵深意。
梅尧臣作诗追求“苦硬”、“瘦劲”,其实是要求平淡其表,深邃其里的,这不仅是梅尧臣的创作追求,也是宋诗的一种审美取向。
苏舜钦
生平
诗歌的风格特征
他是一位关心社会而力主改革弊政的诗人,他用豪狂激切、直抒胸臆的方式写诗。其早期诗歌创作重视反映现实,揭露社会黑暗,敢于大胆直言,如《吴越大旱》,诗中肃秋景象与豪壮情怀融为一体,气势壮阔遒劲,风格豪放雄奇。
在他被贬谪而过上闲居生活后,寄情山水自然景物的诗多了起来,不乏情景交融、精练含蓄的佳作。
梅尧臣、苏舜钦是开创宋诗风格的重要作家
梅诗覃思精微,故宋诗之体始峻、笔始遒‘苏诗超迈横绝,而宋诗之势始雄,气始舒。他们的风格不同,却在一定程度上共同推动了宋诗的发展。清代叶燮认为,开宋诗一代之明目者,始于梅尧臣、苏舜钦二人。
第三节 王安石的文学成就及其他
王安石
生平
《桂枝香》对词境的开拓
王安石词的成就虽然不能与其诗文相比,但也富有自己的个性,不受五代以来绮靡柔弱诗风的影响,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和表现范围。《桂枝香》,政治历史的厚重内容,加上词中所展现的清肃气象,与同时代的“艳科”之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后来的苏、辛词开了路。
文学创作成就
散文的特点
王安石的散文一定程度上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特别是在有关政令教化、适于世用的政论文中。王安石的政论文在唐宋八大家中很突出,无论长篇还是短制都很谨严,语言朴素简洁而说理透彻,概括性很强。如《答司马谏议书》,文章旗帜鲜明,理足气壮,逻辑严密,显示了作者倔强坚毅的性格。
王安石的小品文尤脍炙人口,虽篇幅不长,而笔力雄健,富有感情,文风峭刻,读之可以想见他那种刚毅果敢的政治家风度。如《读孟尝君传》,把孟尝君所养之士斥为鸡鸣狗盗之徒,可见其力反陈说的性格。
王安石的散文以议论说理见长,即使是写游记和短文,也不放过发议论的机会。如其《游褒禅山记》,此文叙事与说理融合一体,透辟有力,深入浅出,简明生动而寓意深远。
王安石的文章成就很高。其议论文字,无论长篇短说,都结构谨严,析理透辟;其叙事抒情之作,能随笔挥洒,曲尽其妙?王安石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常强,简练明快,笔力雄健。近代政论家梁启超、严复诸人的文章都受了他较深的影响。
诗歌的创作成就
王安石早年的诗多直道其胸中事,意味较薄,但也但映出独特的个性特征和精神风貌。他写了不少感时、咏史或怀古的诗篇,寄托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批判精神。
与政治上的力排众议、实行变法相类,王安石在诗歌创作方面也要尽力打破常规,语意求新,诗句求工,语调求劲峭。
他晚年创作练较多的描写自然山水的小诗,新颖别致而雅丽精绝。这些绝句的特色是:以轻倩之笔写淡远之思,造语工制而律法精严,多为经人道语,形成练”深婉不破“的风格,与他早年诗的”直道其胸中事“判然有别。
所谓”奇屈“,以瘦劲刚建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与其坚强刚毅、果敢有为的”拗相公“本色有关。 但其诗进入老境后,化奇屈于寻常之中,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体”,亦“王荆公体”。 王安石晚期的诗歌主要是绝句,雅丽精绝,含蓄深婉,既体现了宋诗风貌的部分特征,又有向唐诗复归的倾向。
王令诗歌的特点
他的诗学韩愈、孟郊,追求奇、硬,内容多写胸襟抱负及当时社会现实,气魄雄壮,风格绮屈豪放,峭拔劲健。他的诗歌想象力丰富,富于浪漫色彩。
王令诗歌特点,主要在于气势雄壮,粗犷豪迈。
第四节 曾巩、苏洵和苏辙
三苏
第三章 苏轼的文学成就
生平
第一节 苏轼的散文成就
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他的政论文,从儒家的政治思想出发,广引历史史实加以论证,精神上继承了贾谊、陆贽的传统,而其文笔纵横恣肆,显见《战国策》的影响。 他的史论能据常见史料做翻案文章,见解独到,不落窠臼。 在论说风格上,既不同于欧阳修的的纡徐委备,又不同于王安石的瘦硬简健,而是纵横捭阖,气势充沛,雄辩恣肆。议论透辟而又通俗明晓,深入浅出而又文采斐然。
散文的总体特色(2020/10)
记叙文是苏轼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最具独创性的部分,包括碑传文、叙记文及文赋等,而以山水游记和亭台堂阁记为代表。 苏轼是继柳宗元之后大量创作山水游记的作家,他的游记不仅记叙、描写、议论并重,而且议论成分占的比重较大,往往凭借议论给文章辟出新的境界。苏轼的游记更多的表现出借景立论的特点,尤其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的奇妙结合。 苏轼的记叙文多数是文学性散文,诗情画意,触处皆是;覃思妙理,一出自然。 苏文里的亭台记也很有特色,往往借题发挥,随机生发出一段妙理高论,融记事、抒情与思辨为一体。可以说,记叙文最能展示苏轼随物赋形的作文本领,体现他才情横溢的奇思妙想。
第二节 苏轼的诗歌创作
东坡体
东坡体是指苏轼的诗歌创作风格,苏诗的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但就体现苏轼“坡仙”的创达品格而言,高风绝尘才是其诗风的主导倾向,即一种超越世俗羁绊的风神韵致和审美境界。
题材类别
社会政治诗、山水景物诗、陶诗、题画诗
分前后期
前期写出了一批富有批判精神的社会政事诗,其中有一部分是针砭时弊和讽刺新法的作品。
后期的题材是抒写贬谪时期复杂矛盾的人生感慨,以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佛老思想为基调,创作风格由豪健清雄向清旷简远、平淡自然方面转变。
主要内容
苏轼前期的诗歌有一些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诗篇。
苏轼前期诗歌中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作品是那些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情遣怀之作。苏轼的山水景物诗以善于捕写动静见长,故动景多于静景,奇景多于长景。
苏轼尤20多首和陶诗,而且作于不同时期
苏轼是宋代文人画的作者,他的题画诗,能把画景转换为诗景,并就画意进行艺术联想,提示画外之韵味。
艺术特色(17/10)
“以文为诗”是苏轼的显著特色之一,苏轼的“以文为诗”实际上是靠以才气为诗而获得成功的。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出色的文字表现力,也是诗人才气的表征。许多生活里的平凡事物,一经苏轼的手写出,往往具有不平凡的意义。
苏诗的另一特色是以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使事用典。苏轼有意识的以议论入诗,讲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
苏轼作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擅长,且风格多样。其七绝吐语清丽精美,多传世佳作;七古气格雄健豪放,尤见才气纵横。苏诗的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但就体现苏轼“坡仙”的创达品格而言,高风绝尘才是其诗风的主导倾向,即一种超越世俗羁绊的风神韵致和审美境界。
第三节 苏轼词的革新意义(2019/10)
苏词的超旷高远襟怀
苏轼的“以诗为词”对词体革新的贡献
对题材的拓展及其意义
苏词把士大夫文人较为宽广的生活内容带到了词中。诗中通常表现的题材,如咏史怀古、悼亡怀人、登临送别田园风光、说理谈禅、爱国热情等等,无不涉入笔端。
词以言情为“当行”,然而晚唐五代以来词中之情多为艳情。苏轼将情的范围扩大至朋友、师生、兄弟夫妻之间。
咏物是北宋渐兴的题材,敦煌词及中唐文人词中虽已有咏物因素,但还不是转事专题咏物之词,苏轼的咏物词有作有开拓之功。东坡的咏物词有三十余首,咏桔、咏古松、咏柳、咏红梅、咏琴、咏海棠等等,已初具规模。苏轼的咏物词借鉴了咏物诗的艺术传统
创作风格
苏轼的词气象宏大,风格豪放旷达、雄健清刚
苏轼创新词风,突破音律的束缚,并非不通音律,随意而为。其实苏轼词中音律谐婉的作品为数不少,这些传统应歌之作,为适应女子谐婉的歌喉,不仅谐律,而且精妙;而那些或表现自我,或为士大夫之间同声相求的辞章则往往只求畅情达意,而于音律有所不顾:不同的创作目的、创作环境,影响到不同的风格和音律特点。
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苏轼词打破了花间以来为应歌合乐而形成的独重女音,男子而作闺音的传统定式,而代之以表现抒发士大夫情志的创作心里,风格上打破了专以婉丽柔媚为美之局限,转变为具有多样化的审美风格。
苏洵散文的特点
苏洵作文以学养为基础而重气势,文字雄奇坚劲,喜议政议军,带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
他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具有结构谨严、说理周详、气势磅礴而曲折多变的写作特点。如《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构思巧妙,行文严谨绵密,写得委婉周折,情真意切,文风精练劲健,简古质朴。
苏辙散文的特点
他的文章在接受父兄舒放洒脱文风影响的同时,以欧文为学习楷模,把委婉纡徐的艺术情趣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尤近乎欧文之神韵。
曾巩散文的艺术风格
曾巩的散文得欧阳修赏识,文学主张和古文与欧阳修风格接近。其文古雅平正,雍容冲和,卓然为一家。在后代文学家看来,曾巩与欧阳修一道是开文章“义法”的人物。
曾巩在文章写作上,追求一种雍容典雅的艺术风格,无论叙事、议论,都冲和平淡,委屈周详。曾文长于议论,多引经据典,明白详尽;布局完整严谨,节奏舒缓不破;语言干净,思致明晰。
曾文在写作手法和技巧风格方面有自己的特长,开阖、承转、起伏、回环都有一定的法度,显得规矩严密,所以在唐宋八大家中是最便于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