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汉语言文学自考科目——古代文学史(二)
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必考科目——古代文学史(二)——第六编第五六章,其他章节和科目都有,会陆续发布,可以先关注。自己按照考试大纲总结的,其中红色为“识记”,绿色为“理解”,蓝色为“应用”,打差号的为近几年考过的题目。不用看书,直接背这个就行,我就是背这个通过的
编辑于2022-02-12 00:31:10第六编
第五章宋元南戏和话本
第一节 南戏和”四大传奇“
南戏
定义
南戏,也称戏文,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所谓南曲是与北区杂剧相对而言的。南戏,早期的中心在浙江温州一带,被称作温州杂剧,温州唐代为永嘉郡,故又称永嘉杂剧。
产生的年代
南戏产生的年代有两种说法,一种说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宋靖康南渡在1126年。另一种是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光宗于公元1189-1194年在位,其时为南宋中期。
创作概况
到南宋末,南戏大盛。元灭宋,北方杂剧南下,南戏在杂剧的冲击下一度衰落。到元末,北杂剧衰落,南戏吸收了北杂剧的一些优点,重新振兴起来,并为明清传奇奠定了基础。
南戏与杂剧在体制上的区别(南戏的体制特点)
第一,杂剧的基本体制是四折一契子,篇幅较紧凑,情节较集中,南戏则没有固定出数,长短自由。
第二,杂剧一般由一人独唱,一唱到底,南戏则上场角色都可以唱,还可以对唱、合唱。
第三,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南戏一出之中可以用不同宫调,可以换韵。
第四,南戏有开场,在正戏之前先由富末报告剧情和创作意图,开场一般用两阙词,杂剧没有开场。
第五,杂剧角色为旦、末、净、杂,南戏角色分生、旦、外、贴、净、丑、末。
第六,南戏和杂剧有音乐上的差异,首先是基础不同。杂剧是在诸宫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南戏则是在东南沿海一带的民歌基础上形成的,另外吸收了宋代以来流行的词体歌曲。其次是南曲与北曲风格的差异。
总的来说,南戏比杂剧在体制上自由得多,他它在曲调配合、剧本结构、歌唱等方面,都没有杂剧那么多的限制,使得它更便于展开情节塑造人物。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四大传奇”
《荆钗记》(柯丹秋)
剧写穷秀才王十朋和温州城内首富孙汝泉分别以荆钗和金钗为聘礼向前玉莲求婚,钱玉莲重才轻才嫁给了王十朋,婚后王石朋赴京赶考得中状元,丞相逼婚,十朋不从,被改调到烟瘴之地潮州任职。王十朋迎取母亲,玉莲同赴任所的家书被孙汝权套改为休书。玉莲继母逼她改嫁,玉莲不从,投江自尽,幸被钱安抚救起,王十朋闻玉莲死讯誓终生不再娶,宁愿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罪名,玉莲则听人误传王十鹏死于瘴疫。后来两人在干钱安抚舟中重逢,以荆钗相认,再续前缘。
《荆拆记》“以情节关目胜”,情节结构精巧,戏剧性强,戏剧冲突层层展开,很适合舞台演出。其曲文也达到了较高水平。
《白兔记》
据剧写刘知远落魄流浪,财主李文奎见他相貌不凡,带回家中牧马,并将女儿李三娘嫁给他,李文奎死后,刘知远夫妇为三娘兄嫂所不容,被迫弃家从军,后被岳节度招赘为婿,成就功名。三娘受尽兄嫂折磨,在模仿中产下一子,生子时无人照料,只得自己咬断孩子的脐带,托人将孩子送给刘志知远,16年后应因咬脐郎追猎白兔与生母相逢,终于惩处李洪一,夫妻、母子团圆。
作品通过刘知远发迹变泰的故事,表达了“贫者休要轻相弃,否极终有变泰时”的观念,《白兔记》富有民间文学的特色,文字上质朴通俗,如三娘思念丈夫的曲词,词极古质,味亦恬然,古色可挹。
《拜月停记》
《拜月亭记》写金主诛杀主战派大臣陀满海牙一家,派尚书王镇向敌国求和,海牙子兴福在逃亡途中与书生蒋世隆结为兄弟,敌军入侵,金主迁都汴梁。世隆和妹瑞莲,王镇夫人和女儿瑞兰都在兵乱中失散,瑞兰遇见世隆在患难中结为夫妻,瑞莲则被王夫人收为义女。后王镇出使初回来,在旅店中遇见瑞兰,不允许女儿嫁给患病的穷秀才世隆,强行将瑞兰带走,将患难中相遇的情人拆散,敌兵退走后,王镇一家在汴京团聚,瑞兰在拜庭前对月祷告祝夫婿平安,被瑞莲窃听,方知彼此实为姑嫂,后来朝廷开科取士,世隆,兴福分别考取文武状元。王镇奉旨招两人为婿,夫妇兄妹相认团聚。
剧本运用误会,巧合的手法,使得关目奇巧而颇见匠心,剧情发展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加之曲文本色自然,贴合人物身份和性,格有较强的感染力,所以历来评价较高。《拜月亭记》的成就,在四大南戏中是较突出的。
《杀狗记》
剧写富家子弟孙华结交市井无赖柳隆卿,胡子传,并受他们的挑拨,挥霍家财,仇视胞弟孙荣,将弟弟赶出家门,其妻杨月真为劝夫悔悟设计杀狗,假扮人尸,放在门外,醉酒归来的孙华误以为祸事临门,请柳、胡二人帮忙移尸,胡、柳不仅不来帮忙,反而向官府告发,而弟弟孙荣泽则不计前嫌当即为兄埋尸,还在官府前主动承担杀人罪名,最后月珍说明真相。
此戏曲文俚俗,明白如话,但艺术上显得比较粗率,艺术水平不高。不过,剧中涉及的家庭财产和伦理问题比较受人关注,成功地塑造了柳隆卿、胡子传两个市井无赖的形象,所以也有一定影响。
”荆刘拜杀“四大传奇各自的剧情及艺术特点
第二节 高明和《琵琶记》
高明的生平
《琵琶记》的主旨和剧情
《琵琶记》是高明根据长期流传于民间的南戏《赵贞女》改编的。高明的《琵琶记》,把蔡伯庸塑造成了一个全忠全孝的人物形象,从浅层意义上说,他要为蔡伯庸洗雪冤屈,从深层意义上说,他是要宣扬忠孝伦理观念。
《琵琶记》还真实地反映了元末那个时代黑暗的现实,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人民生活的极端痛苦,达官贵人如牛丞相的不关心民生疾苦,专横跋扈。官吏的贪污等等,具有深刻的认识意义和批判精神。
剧写陈郡蔡伯邕和赵五娘成亲两个月就赶上朝廷皇榜招贤,郡里把他保举上去,他因双亲年老不肯肤选,但是父亲执意要他为官,以显亲扬名,改换门庭,蔡伯邕到京城考中状元,被牛丞相看中,欲招为女婿,他辞已娶妻室,且双亲年老,不肯答应,又向皇帝辞官。皇帝不但不准他辞官,反命他“曲从师相之命”,与牛小姐成婚。后来,蔡伯庸的父母痛心而死,在牛小姐的帮助下,蔡伯邕与赵五娘相认。
《琵琶记》的人物形象塑造
剧作首先塑造了一个“全忠全孝”的完美形象——蔡伯邕,为了把蔡伯庸塑造成“全衷全孝”的形象,高明在戏中设计了三不从(辞试父不从,辞婚师不从,辞官不从郡),三被强(势试、强官、强婚)的关目。蔡伯庸的一切作为都是身不由己,都是遵从父师君之命,这样,由于他的不归而造成的一切悲剧,他事实上的贝亲弃妇,都没有了责任,然而这种忠和孝在客观上又是矛盾的。
其次,剧作塑造了赵五娘这一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她在饥荒岁月尽心尽力奉养公婆,苦苦维持生计。在作者,只是要塑造一个符合妇道标准的女子形象,但由于作者真实地描写了他面对苦难时的顽强不屈和自我牺牲精神,使得这一形象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读者通过吃糠,尝药,剪发,筑坟,描容等情节,看到的是一个具有忍辱负重,吃苦耐劳,不怕艰苦,自我牺牲等优秀品格的女性形象,而这正是中国妇女传统美德的体现。
最后,剧中的其他人物,如牛小姐,蔡伯邕父母等都是刻画的生动逼真,惟妙惟肖。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2016/4)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赵五娘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她在饥荒岁月尽心尽力奉养公婆,苦苦维持生计。在作者,只是要塑造一个符合妇道标准的女子形象,但由于作者真实地描写了他面对苦难时的顽强不屈和自我牺牲精神,使得这一形象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读者通过吃糠,尝药,剪发,筑坟,描容等情节,看到的是一个具有忍辱负重,吃苦耐劳,不怕艰苦,自我牺牲等优秀品格的女性形象,而这正是中国妇女传统美德的体现。
《琵琶记》艺术上很值得称道的另一点,是其结构上的“苦乐相错》,如蔡伯邕相府相亲与赵五娘家中吃糠,蔡伯庸相府赏月,与赵五娘家乡葬亲,两两对照,具有很强的感情震撼力量,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琵琶记的曲辞也颇富表现力,如第27出“中秋赏月”,叙蔡伯邕状元及第,被强入赘相府,与新人牛氏中秋赏月,伯邕对月伤怀,心念父母发妻,有苦难言。牛氏则自庆新得佳婿,欢愉之情溢于言表。
第三节 宋元话本
话本
话本是古代“说话人”说话的底本,说话是古代民间艺人讲述故事的专称,相当于后来的说书。说话起于唐代,兴盛于宋,元代继续流行。最初的话本只是说话人师徒相传的“说话”的书面记录,不是供人阅读的,后来经过文人的加工整理,刊刻印行,就成为可供阅读的小说了。
宋代”说话“四家
小说”“
“说铁骑”
“说经”
“讲史书”
宋元话本小说
分类和保存
烟粉类,讲男女爱情
灵怪类,讲神仙妖术和异物显灵作怪
传奇类,讲人世间的奇人奇事,以及种种悲欢离合的轶事奇闻
公案类,将各种断案故事,
一般艺术特征
首先,话本小说的体制形式是结合市民听众的需要而创作出来的,其结构一般由题目、篇首、入话、头回、正话和片尾六个部分组成。篇首或篇尾多采用诗词,起到点明大意、烘托气氛或概括主旨,总结全篇的作用。入话起由开场诗词导入本事的作用,有的在入话之后插入一段与正话相同或相反的故事,成为“得胜回头”或“笑耍头回”然后过渡到主要故事。
其次,话本小说的叙述方式符合一般大众的欣赏习惯,即连贯叙述,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带有悬念和巧合,所谓“无巧不成书”,因为话本小说最初是讲给人听的,故每说一段,必须善于掌握故事的相对完整性,必须揣摩听众心里故作惊人之笔或善于卖关子,有意制造悬念和巧合。
再次,使用大众能够理解的白话进行演说,以生活化的语言代替书面语言,这是小说文体的重大变革。
元代话本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陆显之)的内容和特点
小说塑造了宋四公、赵正、侯兴、王秀几个侠盗形象,他们劫富济贫,专和官府作对,为穷人伸张正义。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语言简练而形象,且富于夸张和幽默。如介绍财主、守财奴张员外的内容,在谐趣中画出了张员外的嘴脸。
讲史话本
元代讲史话本的留存情况
现存8种,《三分事略》、《三国志平话》、《武王伐纣书》、《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具》、《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宣和遗事》、《薛仁贵征辽事略》,实为7种。
”讲史“和“小说”的区别
讲史之体,在叙述史实而杂以虚辞。小说之体,在说一故事而立有结局。
的艺术特点
平话大多根据各种正史、野史和民间传说改编而成,浅显的文言和白话并用,其间穿插诗词,把庞大复杂的历史事件编成情节连贯的长篇故事。关目曲折生动,文辞却比较质朴,只交代大概情节,不做过细的描写,具有提纲性质,这便于说话人登台献艺时,根据各自的演说才能去发挥或增减。
的依傍史实和艺术虚构
《三分事略》和《三国志平话》,演述魏、蜀、吴三国故事,具有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书中故事虽有一定历史依据,但更多的故事情节显示出传奇色彩,有些情节荒诞无稽,《武王伐纣书》的故事框架多依傍政史,但增加了不少荒诞的情节。进行了光怪陆离的描绘,有的描写质朴中蕴风趣,荒诞中有情理。
第六章 元代诗文
元代诗文发展三期
忽必烈去世,元成宗即位以前,前期
从成宗元贞元年到元顺帝即位以前,中期
元顺帝时期,后期
第一节 元代前期诗文
元代前期诗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各阶段的代表作家
一是蒙古灭金统一北方以前,这一时期的诗人以跟随成吉思汗西征的耶律楚材为代表,还有前往西域觐见过成吉思汗的著名道士丘处机。
二是蒙古灭金统一北方至统一全国,以前这时期大批旧金文士进入蒙古统治区,有的进入蒙古政权。这一时期最突出的代表是郝经和刘秉忠,其次是王恽,由金入元的的杨奂,逸士以及河汾诸老依然进行着他们的创作。这一时期的诗文创作基本上在元好问的影响之下,延续着金代后期的繁荣。
三是统一全国之后,这可以元军攻下南宋都城临安为分界,这一时期,北方诗人成就最高者是吕征不起的刘因,还有散文家姚燧、诗文词曲皆善的卢挚。
耶律楚材
生平
诗歌思想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楚材文学思想承金而来,对金代文坛宗苏与宗黄两派之争,楚材宗苏而不抑黄;尚平易,尚古雅,又尚清新雄奇,追求潇洒飘逸、波澜壮阔之势。
其作品有超拔、雄豪、绚烂、温纯多种风格。楚材诗为人称道者较多,如《过阴山和人韵》其三,雄奇瑰丽;其生活于西域写的诗,自然流畅而风骨遒上,如《西域河中十咏》其六,一个中原人生活在异域,其新奇之感,却用如此淡淡的语言写出,读来韵味悠长,虽不着意于学陶,自有陶诗之味。
郝经
生平
文学观念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郝经论文,重文之“用”,强调“质”与“实”,反对“巧”和“丽”,崇尚“高古”,提倡“道入于技”。
其诗歌成就主要在律诗和歌行,歌行有李贺之奇崛与盛唐边塞诗之气势,律诗多写于后期使宋羁留期间,着意学杜甫。
刘因
生平
诗、词的艺术特点
闲婉冲澹,清状顿挫,理融而旨远,备作者之体
刘因之诗,古、选不减陶、柳,其歌行、律诗,直溯盛唐,无一字作今人语。其为文章,动循法度,舂容有余味。
寓骚雅于冲夷,足秾郁于平淡,读之如饮醇醪,如鉴古锦。如《玉漏迟》,确实淡而有味。
戴表元
生平
诗歌主张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总观其诗文,诗宗唐而文沿袭宋。文以题画短文为优,涉笔成趣,得苏轼小品文之妙。为人所做文集序,多能以浅显之言,发深幽之旨,既形象生动,又启发人意。记也颇有妙笔。如他的两首绝句《西兴马上》、《胡蝶》,极富情趣,极富韵味,又能浅中见深,寄深慨于寻常景物,耐人寻味。
戴表元是重要诗论家,是宗唐诗风的有力倡导者,他的诗也富有唐诗风味,其中优秀之作,具有唐诗意境,陶诗之味。关于“酿诗如酿蜜”、“无际之际诗始神”、“清华奇秀之气”为文之理论,都很有价值。
赵孟俯
生平
赵孟府对元代诗风转变的意义
第二节 元代中期诗文
元诗四大家
虞集(之首)
生平
文论与文风
虞集论文,主张“理以命气”
诗论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论诗追求“至清至和”,要“原乎性情之正,极乎神明之秒”,儒雅与风流统一。
虞集各体诗都有佳作。五言古诗学汉魏晋,在汉魏诗的古朴中融入了儒雅。七言古诗主要受唐诗影响,总体说是儒雅风流,风格以清朗、舒放、飘逸、轻扬为主,时露奇气,
揭溪斯
生平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揭溪斯应该诗”元代四大家”中最具锋芒的一位。他对现实批判之尖锐,他对社会弊端揭露之大胆,他的仁民爱物的情怀和作为士君子的担当精神,在中国历代诗人中应该是一流的。
以秀爽出婉媚,力湔浮躁而自然郎丽。擅有左思之风力,发以明远之警艇,卓荦为杰。而律绝之作,以婉秀顿挫,绰有笔意,不仅风神独绝。
杨载
范椁
元代中期诗文发展的两个阶段
文风的交融转变期和盛世文风的形成期
元代中期诗文创作繁荣概况
元代中期,是元代诗风文风的形成时期,元末以及明清的研究者以“元诗四大家”的出现为元代诗文进入繁盛期的标志。
元代中期的文风和文学追求
人们称“四大家”等代表的文风为盛世文风。
要求平中寓奇,奇在平中。在这种文风追求下形成的元诗风貌,既不同于唐诗,它不要惊风雨、泣鬼神的强烈抒情,也不同于宋诗,它不追求警策与深至,不以翻新出奇,见解超人的的议论取胜。它是形象的而非理智的,抒情的又是以理至情的。它追求广泽漫流、平波微澜,但具有浩瀚无际的阔大气象,于平易和缓中寓深醇,自然有一种隐然动人的力量。
姚遂
生平
姚遂散文的特点
张养浩称其文“才驱气驾,纵横开阖,纪律惟意”“尤能约要于繁,出奇于腐,江海驶而蛟龙掣,云霆薄而元气溢,森乎其芒寒, 皓乎其辉烨”
《元史》本称其文章“闳肆该恰,豪而不宕,刚而不厉,舂容盛大,有西汉风”
遂在元确为文章大家,特色鲜明,在当时有引领风气之功。但比之韩、柳、欧、苏则远逊。他的散文作品如《序江汉先生事实》、《别丁编修》、《序牡丹》等历来受选家好评。他的题跋小说也有佳作,如题画小说《书米元晖画山水》,简洁明畅又妙趣流泻,颇得宋人小品之意趣。传记文中《太华真隐储君传》,写人则形神具秒,写景则可比美唐宋名家。
黄溍
生平
文论及其散文创作特点
黄溍论文,主张“以性理之学,施于台阁之文”
为文追求平中见奇,能寓雄肆于醇雅。黄溍文章长于议论,《上宪使书》、《敏斋学记》、《闲止斋记》、《送扬知州序》都是议论散文的佳作。他让人击节称赏的都是记叙、写景的散文。
马祖常
生平
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元代后期诗文
铁崖体
铁崖体是元代后期以杨维桢为代表的一个诗歌风格流派,它的的风格特点是着意学李贺,追求新奇。铁崖体在当时影响很大,效仿者众多,研究者认为已经形成一个以杨维桢为宗主的铁崖派,他们以写乐府诗为主,其主要人物有吴复、项炯、陈谦、郑东、郭翼等,人数众多,创作丰盛。
杨维桢
生平
诗歌的特点
其诗上法汉魏,出入杜甫及李白、李贺间,当时与李孝光、张羽、倪瓒、顾瑛为诗文友,又好汲引人物,影响一时风气。其得意之作《鸿门会》,可以表现出他学李贺“贵袭势不袭其词”的主张和他古乐府绚丽诡幻的瑰奇风格。
与古乐府相比他的竹枝词更受人们的喜爱,历来评价也较高。如《西湖竹枝歌》,真醇清新,平易自然,有鲜明的民歌风调。
萨都刺
生平
诗歌的特点
最长于情,流丽清婉
豪放险劲,刚健清丽
语句虽钝厚,而自有铦然之芒刺;对偶虽龃龉,而自有铿然之音律。小而寂寥之简,大而舂容之繁,莫不皆具体而成章,有条而不紊也、神化出众,天马行空。
在元诗中,萨都刺以宫词得名,风格以秾艳著称。清而不佻,丽而不辱,真能于袁、赵、虞、杨之外别开生面者也。
萨都刺并不一味艳,他又是一位敢于直面现实的诗人,其《鬻女谣》、《黄河即事》等,对社会问题揭露之大胆,为同时代诗人所不及。
张翥
生平
诗、词的特点
戴良
生平
诗、词的特点
元代后期诗文创作概况
平易之风被打破,文坛上没有了主导风格,诗人作家“各逞才华,标齐竞秀:,于是”开阖变怪,莫可测度“,骇人视听,怪奇诗风盛行。
以杨维桢为代表的“铁崖体”或“铁崖派”影响一时
以顾瑛为主人的玉山草堂唱和,与之同时的“吴中四杰”创作,成为元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活动。
元中期两个诗文中心的走向,婺州和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