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汉语言文学自考科目——古代文学史(二)
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必考科目——古代文学史(二)——第七编第五章,其他章节和科目都有,会陆续发布,可以先关注。自己按照考试大纲总结的,其中红色为“识记”,绿色为“理解”,蓝色为“应用”,打差号的为近几年考过的题目。不用买课本看书,直接背这个就行,我就是背这个通过的
教育学考研,333,中国教育史第一章 西周教育制度与“六艺”教育,分享了学校萌芽的传说、西周的教育的知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自考,成考,考研都能用,后面章节会陆续发布,希望对大家有用。
自学考试公共课必考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主要内容有: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汉语言文学自考科目——古代文学史(二)
第七编 第五章 明代散文
明代散文创作成就概况
子主题
第一节 宋濂、刘基与明代散文
台阁体散文及代表作家“三杨”
杨士奇
杨荣
杨溥
散文
“台阁体”是指当时台阁名臣、史称三杨的的杨士奇、杨荣、杨溥所代表的诗文风格。他们的作品用于歌功颂德、应酬交际,追求雍容醇厚、平正典雅,缺乏个性风采,效仿者更是陈陈相因,前篇一律,无艺术生命可言。
诗歌
宋濂
生平
文学思想
受理学影响较大,认为文与道不可为二,“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
散文创作的成就
宗法韩愈、欧阳修,具有醇深典正,浑穆雍容的特征,写的最好的是人物传记,如《王冕记》、《秦士录》、《李疑传》、《杜小环传》等,能够抓住较为典型的细节,事件或具体场景,把人物性格表现得鲜明生动,栩栩如生。
刘基
《玉离子》
寓言性杂文的特点
书中各篇大都写得寓意深刻,而又形象鲜明,通过寓言故事揭露现实生活的的种种弊端,表达作者愤世嫉俗的态度和干预现实的用事激情。
刘基的寓言性散文往往夹叙夹议,写得深入浅出,文字简洁古朴,颇得先秦诸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神采。
第二节 归有光与唐宋派散文
唐宋派
唐宋派是明中期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唐顺之,王慎中,毛坤,归有光。 他们在承认秦汉散文的高度的前提下,主张向距离明代更近的唐宋散文家学习,主张将辞与理,文与道统一起来,比盲目的崇古论更合乎情理。
王慎中
他作文尤其注重“道”的表现,强调立意为先。
毛坤
反对复古,主张文道合一
《唐宋八大家文钞》
归有光
文学主张及其文学创作
标榜六经,主张文道合一,他也注重散文的抒情功能和审美特质
他有许多记事写人的散文,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见村楼记》、《寒花葬志》等,写的感情真挚,文笔生动,富有亲切和动人的艺术魅力,抒发了人亡物在、世事沧桑的感怀。所忆者均数家庭琐事,但极富人情味。
第三节 公安派与晚明时期的小品文
“小品”与小品文
“小品”一词本为佛教用语,始于晋代,指佛经译本中的简本。明代后期,人们开始用于以指称一般文章,主要是指抒写自由、篇幅简短而意味隽永、抒情性较强而无关重大社会主题的文字,以区别关乎国家正典、理学精义的“高文大册”。它所指的并不是某一文体类型,可以是尺牍、游记、书信,也可以是日记、传记序跋等。
李贽
生平思想
”童心说“
散文的创作个性
李贽的散文见解独到,随意挥洒,语言泼辣犀利,具有鲜明的个性。比如他的《自赞》,写自己疏狂娟介,嫉恶如仇的个性,颇能代表他为人与为文的独特风格。
《李白诗题辞》,把一个学术问题审美化,写来随意挥洒,丝毫不受格套束缚,文言与白话夹杂在一起,一连串脱口而出的排比句,以及最后叮咛呼告而又带些调侃意味的语气,都生动地传达了这位杰出思想家的犀利锋芒,实为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小品文的先声。
公安派
公安派是万历后期影响最大的诗文流派,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受到李贽”童心说“的影响,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性灵说”。
”性灵说“
袁宏道小品文的创作成就
袁宏道的游记散文有七十多篇,很能体现他“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可以视为柳宗元之后游记散文的又一高峰。如《雨后游六桥记》,表现了作者放任洒脱的个性与亲和自然的人生态度,文笔清丽,意趣横生。
性灵派推崇白居易和苏轼,也继承了他们知足常乐,亲近自然、热爱世俗生活的人生态度。《满井游记》同样表达了袁宏道开朗乐观的性格和怡然自得的心情。
文章
诗歌思想
公安派的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但他们的”性灵说“则是兼诗文而言,甚至主要是针对诗歌领域的复古派而提出的。他们的诗歌创作同样体现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注重有感而发、直抒胸臆,不避俚俗,更不计较在情思格调方面是否合乎古人的法度,因而显得自由活泼、清新自然,具有独特的趣味与神韵。
袁宏道诗歌的特点
袁宏道的《锦帆集》和《解脱集》中一些仿效民歌的作品,大量吸收俗语入诗,率直浅易,清新活泼,形成了当时影响甚大的”公安体“,被许多人所仿效。
竟陵派
竟陵派是指在公安派之后,晚明文坛上出现的另外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文流派,代表人物是钟惺和谭元春。 竟陵派的小品文力避公安派小品文近世俗、恃机智、逞辩驳、轻挥洒的作风,讲究意境的提升和构思布局,注重字句的锤炼,并且追求孤峭幽冷、深曲寂静的意境,以此超越流俗,自辟蹊径。
《诗归》
古代诗歌选本
钟惺、谭元春的文学主张
“夫真有性灵之言,常浮出纸上,绝不与众言伍”
“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
强调“灵”与“厚”的统一
小品文的艺术特征(以钟惺小品文为例)
竟陵派的小品文力避公安派小品文近世俗、恃机智、逞辩驳、轻挥洒的作风,讲究意境的提升和构思布局,注重字句的锤炼,并且追求孤峭幽冷、深曲寂静的意境,以此超越流俗,自辟蹊径。
钟惺的《浣花溪记》由浣花溪幽静的景色而思及杜甫,写杜甫相貌的“清古”,抓住他在穷愁奔走之际尚能择地而居的悠然情趣,从而表现了作者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审美趣味,是竟陵派小品文的代表作
诗歌的一般特征
竟陵派的诗歌与他们的散文一样,要表现他们的“孤怀”、“孤诣”、和“幽情单绪”,虽然情思清冷,题材范围比较狭窄,但苦心吟讴,字锤句炼,有些游览题材的五言古诗写得比较好,入钟惺的《经观音岩》、《晚舟》,谭春元的《夜次阳逻同夏平巡山》、《游九峰山》等。
张岱
《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西湖香市》
小品文的艺术特色
张岱的小品文善于把写景与写人、写风俗民情结合起来,读之犹如见晚明时期江南的生活画卷,新鲜生动,富有诗情画意。他汲取了公安派与竟陵派小品文的长处,有公安派的生动活泼而能避免其油滑浅薄,有竟陵派的冷峻深曲而又不乏幽默和潇洒,而且时而反思人生,流露出易代之际以为遗民的悲凉情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如《湖心亭看雪》,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极好的表达了作者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张岱的小品文大都不是纯粹写景,而是将山水作为民俗风情的背景。如脍炙人口的《西湖七月半》不写西湖的水光山色,而是详细描写湖上的游人,烘托出繁华热闹的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