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汉语言文学自考科目——古代文学史(二)
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必考科目——古代文学史(二)——第八编第五六章,其他章节和科目都有,会陆续发布,可以先关注。自己按照考试大纲总结的,其中红色为“识记”,绿色为“理解”,蓝色为“应用”,打差号的为近几年考过的题目。不用买课本看书,直接背这个就行,我就是背这个通过的
编辑于2022-02-12 00:50:32第八编
第五章 曹雪芹与《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
曹雪芹的思想性格与《红楼梦》的创作
孤傲不屈、愤世嫉俗又豪爽旷放
思想接近于魏晋人物,尤其是竹林七贤,秉承他们的风流与叛变
《红楼梦》的版本系统
一是80回抄本系统,多附有脂砚斋等人的评语,故又称脂本
另一种是120回的刻本系统,因有程伟元的序,又称程本、高本。或程高本。
《红楼梦》思想内容的三个层次
一是情的世界,指的是,贾宝玉与红楼女子的情感世界
二是礼的世界,指的是封建家庭的价值体系和规则顺序
三是理的世界,即作者对于历史和人物命运的思考
《红楼梦》厚重深刻的思想蕴涵及其悲剧意义(2020/4)
名教与自然的对立,封建礼法与性情的对立,构成了红楼梦叙事的视角。小说在以贾府为中心的同时,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图景。欲写其衰,先写其盛,从繁荣到衰落,写出了这一世家,这一制度的悲剧。
全书悲剧情调的基石,更在于新事物的萌芽,清醒而又朦胧热情而又近于幻稚,因迷惘而终归是“美的毁灭”这一不可抗拒的事实。追求自然和真情的人生和新的社会秩序的诉求与传统礼法制度之间所构成的矛盾,不可能调和,而这种痛苦追求被小说意绪化和背景化,使得小说的悲剧意味更为浓厚。
小说中的情感世界以大观园为舞台而展开,大观园是曹雪芹苦心经营的虚幻世界,在宝玉和黛玉的心中,它是唯一有意义的世界。
之所以让人难忘,更在于它指向了人的存在本身,人生失落无所依归,落花春红,匆匆易逝,这些构成生命意义的最重要内容,也是造成生命虚幻的客观依据,红楼梦中所传达的人类精神普遍意义上的生命悲剧意识,同是其意蕴所在,这即是小说的“理”的世界。
小说中描写的人生存在的虚无与梦幻,依然根植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小说理想世界的美好和清洁不仅通过现实世界的丑恶和肮脏来映衬,而且正根植于现实世界的丑恶和肮脏之中。与妙玉终归流入现实世界中最龌龊角落中去一样,宝玉最后是舍弃入市遁入大荒山的无情世界中,这些都是说明纯洁原是从此在世界中来,又必然归宿,于在又必然,归宿于此,在世界,这是红楼梦悲剧的中心意义,也是曹雪芹所经历的人世间最大的悲哀。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2021/4
《红楼梦》最值得称道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塑造了上百个不同身份、不同个性的人物,无不传神,各具光彩。
作者善于写出人物的不同性格,更能将同一阶层或同一类人物,对比写照,写出不同的性格特征。
更可贵的是,作者能将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环境中,从各个层面反复渲染,写出人物的复杂性,达到了典型化的艺术高度。
作者善于处理小说情节,往往能够把日常生活事件写的意味深长
艺术上,几组矛盾的穿插组织,有详有略,主次分明,一层一层地将矛盾冲突推向高潮。一切都经过作者的精心结撰,一切又都像自然发生的那样,似乎生活本来就该这样的。
在“宝玉挨打”这一片段中,作者不以紧张热闹的情节取胜,而是善于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刻画人物的鲜明性格,表现出丰富的社会内容。
中国古典小说想来不大重视人物心理描写,但在《红楼梦》中许多地方写得极为深入而细腻,尤其是写青年男女那种富于灵性的微妙变化。
此外,作者注重环境描写,以烘托人物性格,如写潇湘馆的竹林、垂地的湘帘、悄无人声的绣房和透出幽香的碧纱窗,诗情画意,不仅与黛玉的气质相合,而且把黛玉的形象衬托的更为优美动人。
《红楼梦》具有很强的写实性,这是曹雪芹自觉的艺术追求。
无论是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致,表现社会时尚,揭露封建礼教,还是小说语言的诗意化,作品思想意蕴的表现,都是从生活的整体出发,于平淡中见真奇。
这种写实的风格,与小说运用限知性叙事的叙事方法又重要联系。小说对场面中的景物、人物乃至事件的叙述,不是采用全能叙事,而多半是借助于内视点,运用限知叙事的方式,这即是脂宴斋所谓的”皴染法“。
第六章 清代戏剧
清初戏剧三派
苏州派(李玉)
苏州派是明清之际活动在苏州一地的重要戏剧流派,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毕魏、叶时章等
特点
创作题材上较为关注社会现实,多为政治剧和时事剧。
思想倾向上,主张"事关风化人钦羡",节孝忠贞万古传”,突出表现道德情操与个人欲望的冲突,纲纪陵夷的社会与洁身守义的个人的冲突,不遗余力的抨击世风的浇薄,世态炎凉和小人的卑劣行径,歌颂清明的政治和社会安定,讴歌高尚的道德和操守,有强烈的伦理教化色彩,与明代中后期传奇相比,具有文化反思的特点。
作品形式上,他们精通音律,又是演绎中人,注重舞台演出效果,少有案头剧不能演出的弊端,将平民文化与士大夫文化熔铸一体,又扎根于平民文化土壤之中。
李玉及其戏剧创作:有传奇33种,今存18种。最著名有“一笠庵四种曲”——《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和清忠谱》
《一捧雪》写明代嘉靖年间权相严嵩之子严世潘为谋取玉杯“一捧雪”陷害莫怀古的故事
《人兽关》写桂薪的忘恩负义,抨击明末世态炎凉,道德沦丧。
入清后,李玉与叶时章、毕魏、朱素臣共同创作了《清忠谱》
主要内容
子主题
艺术成旧
剧中主人公周顺昌具有“既清且衷”的理想人格
作品还成功塑造了新兴的市民群体,他们是新的历史力量。代表人物是颜佩韦。可贵的是,对于像颜佩韦这样的市民群众参与政治斗争的高昂热情,作者予以了高度的同情和赞颂,在中国戏剧史上,这是第一次。
去清后,李玉的创作兴趣由关注世态人情转向朝政纲常,并反思历史。除《清忠谱》之外,还有《千忠戮》,描写明初燕王朱棣以武力夺取帝位,建文帝朱允炆和大臣程济化装僧道逃亡西南的故事。
文人派(吴伟业、尤侗)
特点;在苏州派之外,吴伟业和尤侗是另一类型,他们的作品借历史故事抒发身世之苦或古国之思,意境上接近诗歌,曲词雅致,抒情性增强,但不利于演出,是“案头之曲”。
娱乐派(李渔)
《闲情偶寄》
是李渔的戏曲理论著作,将戏曲分为“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章。
李渔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戏剧结构方面,提出“立主脑”之说,即突出戏剧作品的主要人物、中心情节和主要矛盾冲突。为了更好地确立“主脑”,必须“减头绪”,删削“旁见侧出之情”,使中心线索明显。在情节安排上要“密针线”剧本各部分要前后照应,情节发展合乎情理。
“词采第二”讲的是戏剧语言,要求“贵浅显”,“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这是从戏剧适合舞台演出角度考虑的。
李渔的戏剧创作及其艺术特点
李渔的戏剧创作有《笠翁传奇十种》,剧目为《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怜香伴》、《风筝误》、《慎鸾交》、《凤求凰》、《巧团圆》、《玉搔头》、《意中缘》
李渔戏作剧情新奇,不入陈套,编造巧合情节,出人意料,却又针线细密,不为怪诞,最显著的是《风筝误》。
洪生
生平创作
有《稗畦集》、《续集》、《啸月楼集》,传奇有《长生殿》、杂剧有《四婵娟.
《长生殿》
思想意蕴
《长生殿》的主旨是描写和歌颂真情乃至理想化的幻情。洪昇将李隆基和杨玉环的“钗后情缘”理想化,使之成为不朽的至情,这与前代写同一题材的故事的文学作品明显不同。
在讴歌“真情”的同时,传奇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描写当时的社会政治,反应了天宝之乱的历史背景。
作品中,“占了情场”的爱情主题和“驰了超纲”的政治主题交织在一起。二者互为表里,座屏用政治和爱情的矛盾说明具体社会中的个人命运之无常、人生之虚幻,从而使作品呈现悲剧意味,具有感染力。
剧中对杨玉环形象的刻画,摆脱了女色王国论的传统思想,舍弃杨玉环曾家寿王、与安禄山私通的情节。这是,《长生殿》的高明之处。
艺术成就
结构完整,关目紧合,针线绵密,独具匠心。剧作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情节波澜曲折,作者以李、杨情缘为主线,以中唐社会政治为复线,将宫廷内外的斗争,社会生活和李,杨爱情的平行交织,层次清楚。
语言清雅秀丽,有着浓厚的抒情色彩。如著名的《闻铃》中的《武陵花前腔》,继承了《长恨歌》、《梧桐雨》的笔法,以风声雨声衬写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怀念,缠绵悱恻。
曲辞音律,独步一时。《长生殿》问世后,一直盛演不衰,有良好的舞台效果,音律是主要原因之一。在曲辞方面,洪昇继承元曲的传统,化俗为雅,创造出典型的曲辞。曲辞能适应环境情节和人物身份,有的华美绝赡,有的哀感顽艳,有的慷慨悲愤,有的细致婉丽,使人物不同的精神情态得到更好的表现。
孔尚任
生平创作
《湖海集》、《岸堂集》、《长留集》——诗文
《桃花扇》、《小忽雷》——传奇
桃花扇
思想蕴涵
《桃花扇》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集中反映了南明弘光王朝覆灭的历史,描绘了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以及统治内部的权势矛盾斗争。
《桃花扇》展现了正、邪两种力量的剧烈斗争。作者歌颂了正面人物,塑造了他们的光辉形象,一类是以史可法为代表的爱国将领,一类是李香君、柳敬亭等下层人物。
作品还写及反面人物,权奸误国,叛将投降,写到复社文人的沉迷,凡此种种,作者能结合人物不同身份和环境,注意到人物类型的多样化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使得形象既丰满,又爱憎分明。
《桃花扇》的主旨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不过,剧作总结明亡的教训仅仅是作为一种艺术媒介而存在,为的是表达兴亡之感。
艺术成就(2019/10)
通过舞台的演出,记录了社会动荡之际人物的命运、爱情的命运和家国的命运,而人物的命运又与社会环境的变化紧密交织。当人们再读这段历史,自然生出不少感慨,这正是《桃花扇》的艺术魅力所在》
与《长生殿》一样,《桃花扇》全剧蒙上了一层浓厚的伤感主义气氛。
《桃花扇》是将爱情剧与历史剧结合的较为完美的一部作品。在《长生殿》中,尤其是上半部分,基本脱离现实情境,着力于一种虚幻的渲染,来歌颂李、杨爱情的至死不渝。而《桃花扇》始终将侯、李爱情卷入政治的漩涡和政权兴亡的过程中。
作者的构思匠心还表现为结构严谨
语言上,由于作者“宁通不俗,不肯伤雅“的语言观,导致作品典雅有余,本色不足;谨严由于,生动不足。
清中期戏剧
清中期戏剧衰落的原因
外在原因表现为社会审美需要的嬗变,以剧本创作为中心的戏剧活动被舞台表演活动所取代。而受康、乾程朱理学的意识形态的影响,戏剧创作呈现道德化倾向,喜剧作家以宣扬忠孝节义为目的,以戏剧故事演绎道德观念。
外部原因是戏剧创作的诗文化倾向。用创作诗文的思维方式和艺术手法来写传奇,以曲为史,以文为曲,体制简化,语言雅正。
唐英、蒋士铨、杨潮观等的戏剧创作
《古柏堂传奇》
《藏园九种曲》
《吟风阁杂剧》